月琴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全长62、音箱直径36.3厘米。
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
月琴,我国汉、彝、苗、侗、布依、白和哈尼等族人民共同喜爱的弹弦乐器。历史久远,流传广泛,音色清脆,常用于独奏、民间器乐合奏、歌舞、戏曲和说唱音乐伴奏。
月琴是从阮演变而来的乐器。自晋代起就在民间流行,约从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圆似月、声如琴。来陈旸《乐书》:“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当时和阮相似,后来逐渐变化,清时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简化,琴杆变短,音箱呈满圆形, 而且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我国的月琴在唐代传入日本,19世纪30年代达到最盛时期,遍及一般人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月琴在日本被禁,战后才又恢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革制成宽颈月琴。长67厘米。十八至二十四品,定弦g、d1、g1、d2,音域g—c4。用尼龙缠钢丝弦。
八十年代制成长杆月琴,长80厘米,缚弦下移,增置弦码,音箱内横音梁间增置两条竖音梁。三十品,定弦g、c1、g1、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