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是儒道释的美学观与音乐。儒道释三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印象深远,儒家入世,道家遁世,佛家出世。中国传统哲学总特征从重道轻器到道器并重转变。谈到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切入点,提到音乐对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影响。弹琴能够修身养性,陶冶情趣;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民歌来自于民间,它像野草,是反映民情的晴雨表,所以统治者通过遣派乐师到民间进行采风活动,以了解民情,维护统治。谈到道家,他们是反对音乐,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聋”,反对享乐。通过聆听古琴演奏的《流水》一曲,在恬淡,隐逸,幽静,空灵的琴声中,同学们对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有更深彻的体会。随后,教授讲了俞伯牙学琴的故事,强调音乐的演奏技艺要想达到一定高度,必须要学会移情。乐感教育是音乐教育中的难点,要在演奏中达到“情知专一”的境界必须要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体验。至于佛家,佛家的音乐是为了弘扬佛法,是“五韵皆空”的音乐。宋朝之后,在道器并重的哲学观转变下,音乐朝着世俗化发展,提到近现代的“新音乐”,教授把它比喻成“骡子实验”,比如徐振民《枫桥夜泊》、谭盾的《地图》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最后,教授谈到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强调作为音乐人,应该为世界的音乐贡献出属于我们自己中华民族的“一元”,让中国传统音乐丰富发展并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