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力邀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宋瑾教授讲学
2011年9月30日,全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宋谨教授应邀访问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并举行两场学术讲座。讲座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美学”和“后现代主义与音乐”。
讲座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美学
上午九点,宋教授此行的第一场讲座——“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美学”在广州大学演艺中心202教室举行,参加讲座的有学院领导、老师、研究生、本科生。
讲学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宋教授以“天”为开篇,指出“天”是中华文化信仰的核心,并以祭天活动为例,谈到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他分别列出先秦儒道墨家、西汉董仲舒王允刘禹锡、北宋张载王守仁等人对天命观的阐释,这些哲学术语反映了古人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天”与音乐起源有关,古代音韵十二律效凤凰鸣叫,古乐音律均来自于天:黄钟来自天,它是音律之首,是元气,在律为元律,在音为元音,天地干支与音律相通;七律来自天,天象、音乐和数字之间存在关系;五音来自天,与星宿有关,也是模仿禽畜之声,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别为牛羊鸡猪马的叫声。从《乐记》谈起,指出其内在逻辑是“物-心-声-音-乐”以及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并举出各种生动的例子,以音乐美学的角度为我们阐述天与音乐本质问题的内涵。
第二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基础“阴阳五行”与其思想核心“和”。宋教授对“阴阳”一词的概念来源以及内涵外延做了阐释,从音律、音声中的表现两方面谈到阴阳与音乐的关系。大自然中的金木水火土元素构成了“五行”,相对于“阴阳”是古代对立统一学说而言,“五行”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以生命哲学、中医、中餐、生态学、美学和音乐六种角度来剖析“五行”,对“和”的思想内涵进行解读。生命哲学认为,阴阳之和能生育,同阴同阳无后继;中医认为,“五行”即五脏,开药方必须要五行生克平衡,达到“和”的状态;中餐中的“和”就是美味,五行本是无味,经过厨师的巧妙烹调之后,菜式色香味俱全,就变“和”了;生态学方面,复杂的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同生共荣,达到生态平衡,也就是达到“和”;美学中的“和”就是和谐美;音乐中的“五行”就是五音,“和”为好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