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二:后现代主义与音乐
下午两点半,宋教授在我校文逸楼335教室继续为我们带来第二场讲座。首先他指出,全球化发展是后现代主义实践。那究竟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呢?其诞生的背景是什么呢?它反对什么,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又是什么?如何从音乐、艺术领域来了解后现代主义的问题呢?后现代主义音乐有哪些类型?围绕这些问题,宋教授引出了下午的讲学内容——“后现代主义与音乐”。
“后现代主义”作为不同于传统和现代主义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诞生于西方20世纪30年代,于50年代后被大致确定定义,表现在哲学、美学、社会学各个领域。
后现代主义诞生的背景:一是以消费和信息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在这个社会里,新教伦理精神和科学理性是西方现代人的两个支柱,并列举有关史例说明“人”的变化--原来依靠上帝,后来依靠人类自己发明的科学理性,到现在发现科学并不能拯救人类,产生了焦虑。二是人主体性的转变,上述的焦虑最终导致人主体地位的消解,后现代主义表现在艺术领域上就是反人工控制,教授用一系列的美术及摄影作品为我们生动地解读了后现代人的“吸毒状态”或“他人引导”状态。三是哲学的转折----反中心与“小型叙事”,现代哲学“宏大叙事”的破产的原因在于两方面,其一是哲学的发展本身,其二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比如数论领域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量子力学领域的“波粒二像”现象等,而后现代科学哲学在艺术方面就表现为解构、无序,陷于思维的怪圈,产生种种悖论。
接着,宋教授对上述进行小结,指出后现代主义反对四大方面:1.本质主义,“罗格斯中心主义”,即理性中心主义。2.形而上学、二值逻辑、深度模式、宏大体系(一个中心的封闭结构)、普遍性、确定性、非历史性、人工性。3.机械还原论。先验认定宇宙是有序的,各类事物都有各自的一个恒定的本质。4.上帝观、全知者身份、逻辑的阿基米德点。
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宋教授引用了哈桑的观点:美的特点是有序,反美的特点是无序。哈桑对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划分,教授认为这是美学的转折---反美学与“不确定性内在性”。
后现代主义音乐类型有四种:第一种是解构的音乐(专业音乐:偶然音乐、概念音乐、环境音乐、行为化音乐),第二种是无机拼贴的音乐(专业音乐:复风格或多元主义音乐),第三种是广场音乐(摇滚乐等),第四种是媒体音乐(文化产业中的大众音乐与专业音乐)。
随后,宋教授播放了不同类型的后现代音乐作品并做了详尽的解析:
施尼特凯的《平安夜》把古老的圣诞颂歌的传统情感外貌变形和打乱,体现的是不一样的圣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