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浓郁民族风味的中国现代音乐作品
本场音乐会的中国音乐作品风格各异,其相似之处是作曲家们都立足于本民族音乐素材,努力挖掘传统民间音乐的音调以及传统民间乐器的音色。权吉浩教授的钢琴独奏曲《雅之声—琴韵》在创作中通过模仿古琴的“抹音”、“滑音”、古筝的“刮奏”以及传统戏曲打击乐的演奏技法,力图利用钢琴这种西洋乐器表现我国传统雅乐文化的精髓。刘青老师为两架钢琴创作的《霓裳羽衣幻想曲》,音乐意象来源于唐代《霓裳羽衣舞》。这部作品无论是从创作动机,旋律素材还是音乐结构都紧紧地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连,美轮美奂。王非老师的竖琴独奏曲《韵》曾在“日本第二届国际竖琴音乐比赛”中获奖,这部作品很好的将现代音乐技法与古琴、古筝、琵琶的演奏技法进行了融合,并利用竖琴对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进行模仿创新。姜万通老师的单簧管独奏曲《哈哈镜》、孔奕老师为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风雨归程》、高松华老师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情歌》以及张忠平老师创作的钢琴独奏《曲江意象》等,都力求将现代音乐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素材进行有机结合,并进行新的探索。
通过这场中韩作曲家作品交流音乐会我们可以看到,此次前来交流的四位韩国作曲家都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即具有娴熟的作曲技法、严谨的结构构思以及成熟的音乐语汇。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他们在音乐的创作理念上具有鲜明性。他们的作品都在力图拉近现代音乐技法与韩国传统音乐创作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将两者完全的隔离起来。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够听到韩国民间歌谣的素材,能够感觉到西方现代音乐语汇与韩国民族的音乐语汇与民间技法结合,这也许就是在研讨会上韩国作曲家金熲中教授说的“韩国化”。
我国与韩国一衣带水,虽然文化不同,但通过这次作品交流我们发现两国在创作中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即都努力在传统中汲取创作的养料。此次中韩作曲家学术交流,拉近了距离,增进了了解。同时,两国音乐院校达成继续交流的协议,下一步将扩大到学生之间的交流。(编辑:行者,稿源:中国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