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 “文化福利”惠及各族群众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创新文化活动平台和载体,激发基层群众文化活力,以先进、有生命力的文化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从而为构筑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疆喀什,作家余秋雨的讲座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很多群众表示,没想到能在这里听到这位知名作家的现场讲座;在西藏拉萨市第一小学,山东青岛市文化志愿者表演的儿童话剧《小红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中很多人是第一次走进剧场欣赏话剧;在宁夏银川,广东省文化志愿者独具岭南特色的文艺节目,吸引了众多市民冒雨观看……
“文化大餐”有得吃,更要“好吃”。为了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五大自治区结合本地实际和特色,充分发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想方设法丰富群众文化餐桌。
火红的绸子飘起来,欢快的舞步跳起来。冬季的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政府门前广场每天都在沸腾,数百人在这里跳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代舞。库伦旗广场安代舞蹈队队长双白乙拉说:“5年了,天天这样热闹,参加的群众也越来越多。”
近年来,库伦旗通过载体拉动和社会联动,使古老的安代艺术展现出时代风采,其表演形式也愈加丰富。在内蒙古,像安代舞、乌力格尔、呼麦、马头琴、鄂尔多斯婚礼、蒙古长调等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走向社会大众。
让所有农牧民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是西藏坚持实施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十一五”以来,西藏累计安排文化与传媒支出53.4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8倍,极大地推动了基层文化事业发展。
在“歌舞之乡”新疆,通过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把基层文化活动做出影响,做成亮点。自2002年以来,仅“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就举办了3万余场次,参与演出的群众达762万余人次,观众达1亿多人次。
今年新疆又推出政府购买演出机制,将在5年内投入1亿多元,补助全疆近100个地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为各族群众看演出“埋单”。
走特色保护之路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造福群众
“绣字要多费点时间,必须一针跟紧一针,差一点都不好看……”这位正在与人分享绣球制作心得的妇女,名叫陆爱全,是广西柳州市柳南区车辆厂社区居民。本是全职家庭妇女的她,经过民族女子手工作坊多次培训,已是大家眼里的巧手“绣娘”,香包、绣球、勾包、草凳等,都是她的“拿手好戏”。柳州市柳南区车辆厂社区成立民族女子手工作坊后,充分发挥一些辖区居民的民族刺绣特长,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家庭妇女等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居家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