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资本介入民族文化产业,带来的是巨大的市场效益。桂林市阳朔县依托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品牌效应,形成了文化项目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阳朔模式”,使参加演出的近300名当地农民年人均获得6000元至1万元收入,并以1∶5以上的经济效益拉动地方餐饮、宾馆、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全县因此增加就业4500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余益中说,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心态和生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好民族文化遗产,使其造福当代,是“非遗”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
为实现对木卡姆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新疆哈密投入1300多万元建起了哈密木卡姆中心,将流散在边远农村的木卡姆艺人请来,给他们发放津贴,培养喜爱这一艺术的年轻人。两年来,这里不仅成为当地木卡姆艺术的学习研究基地,还吸引了数十万游客前来欣赏这门艺术,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引导下,一大批少数民族特色艺术的传承人日渐丰盈,很多年轻人纷纷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在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年轻人的就业难题也得以缓解。
在竞争激烈的出版行业,少数民族地区出版机构也在探寻着特色发展之路。宁夏将几家出版社与新华书店进行资源整合,以宁夏人民出版社为主体组建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打通了覆盖书籍、杂志、音像出版、发行与销售的产业链。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积极实施“借船出海”战略,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出版集团签订联合重组协议,双方分别持有黄河出版传媒集团49%和51%的股份。此举使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实现了由出版业“地方军”向“国家队”的转身。短短一年间,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已发行11种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图书,并与埃及、沙特、马来西亚等国出版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产品输出和版权输出两种方式,把宁夏回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播到国外。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机遇,从而推动我国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阔步前行。(来源:新华社/执笔记者:刘阳 参与采写记者:潘莹、贾立君、张钦、张莺、德吉)
(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