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谈到的全身放松,并非是一种“懒散”状态,而是一种紧张与放松的有机结合,正如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所说:“该紧的地方就要紧张积极地用力,该松弛的地方就要大胆地放松,把干扰发声多余的劲儿去掉。”[5]声乐训练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寻找身体姿势与腔体动态合一、气息运用与声音位置合一、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合一等技术细节的“整体、统一、松弛、通畅,全方位协调配合的歌唱状态,而这种歌唱状态就是歌唱各部分的最佳组合。”[6]由此可见,声乐训练的运动状态与太极拳的行拳功法的相似之处,就是在于它也是一项身心兼修、脑力与体力相配合的运动,也像太极行拳论所阐释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一举一动,周身俱要轻灵”,[7]这种周身轻灵,神清目爽, 则是实现声乐学习者的感觉神经敏锐,全身上下相随,各部腔体动作协调,获得完美歌唱的前提。
二、声乐训练与太极桩功
(―)无极桩的"静"与发声训练前的预备
太极桩功分“无极”和“太极”两项。无极是静功,专做静止的功夫,太极包括走架及打手,是行动,专做运动的功夫。无极表示一种状态,就是“天地未分,混沌一体”,以自然现象来比拟人体的状态。因为太极拳是采用“心静用意”的练法,使大脑皮层在运动中获得休息,中枢神经既指挥了全身各器官机能的协调动作,也训练了神经的灵活性。它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先求松静,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使人回到先天自然静止态势。无极桩功讲究的就是心神两静。故凡上场练太极拳的人,无不先行立正姿势,两手自然下垂,下腭内收,嘴唇微合,两目平视,这就是先求心神两静的功夫,也就是浑然一体的动作。只有心神两静,寂寂空空,才能存得起真心,养得起真气。静功调好后配合“骨升肉降”功法:坚膝顶头、松胸实腹、意守丹田,此谓三才像也,即天、地、人。练好这个桩式,声乐训练前的预备动作,如调心、调身、调气也就基本完成了。由此所形成的结果是下盘(胯以下)稳稳站在地上;中盘(胯以上)自然是胸腹式联合式呼吸,松腹吸气, 橫膈膜下降胸扩张,上盘(腰以上)松而空积极向外打开。这就如同我们在声乐训练中所强调的“整身唱”与“全身心地歌唱”,即“整身向外舒展的劲儿;腔体上、下贯通的气儿,整体共鸣(胸腔、咽腔、头腔、口腔、鼻腔混合而成的共鸣音响)一米长的声儿。”[8]的歌唱发声艺术境界。
(二)太极起势与歌唱姿势
由静止的无极桩进入盘架运动,叫做无极生太极。如前所述,由无极桩开始,由静而动,动之则分,进入太极起势,“两脚平行分开,脚间距离与肩同宽,两手缓慢向前平举,掌心向下,两肩松沉,两肘松垂带动双臂下落,手心向下落于腹前。”[9]起势是太极拳架的开始动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功法。太极起势的脚间距离、两肩松沉以及落于腹前的细节功位法,对声乐演唱者尤其重要。前苏联声乐专家捷米采娃说得好:“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歌唱的最佳姿态应该是:“身体自然站立,两脚无须并拢,横距不超过肩宽,前后距离不超过半只脚长。两肩放松、打开,胸部自然挺起,小腹微收,双臂自然下垂。须用臂做动作时,也要保持双肩的放松。须要双腿走动时应努力保持上身姿态的平稳。”[10]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些有成就的歌唱家的演唱,他们所表现的歌唱姿势是一种"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从容兴奋、身声协调"的职业式状态。而在我们实际的声乐训练与演唱中,又常会见到一些站姿耸肩、锁胸、伸脖子;低头、哈腰、鼓肚子等僵硬不协调的歌唱姿势。这些不良姿势,不仅影响演唱者的舞台形象,更重要的是对演唱者声音技巧的整体发挥,起着一种不协调的牵制作用,造成声音通道不畅、气息控制失调等非正常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太极起势功法的要领,兼练演唱姿势的双脚站稳、沉肩舒喉、气沉丹田,身体的颈椎、胸椎、腰椎自然形成垂直线,以形成良好的歌唱姿势与最佳的歌唱状态。
操作步骤:[起势]松静站立,虚领顶劲,胸腹上虚下实,调整呼吸,达到内外沟通,此时要求心静、气平、身正;[沉肩]发声吸气时,意识放在沉肩,舒展喉咙(“感到喉部的饱满状和管道宽广、通畅”);呼气时,意识放在丹田,寻找气息支点。[11]这里的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有振奋精神与稳定重心之作用。通过顶劲和沉气的上下对抗,既可以使身体内的空气柱与发声腔体内的空气柱犹如一条上下接通的管道,使胸腹之间的气息和上面各种空腔互相通着气,也可以帮助演唱者产生“似松非松、似紧非紧”富于强性和韧性的绷劲,进入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最佳歌唱状态之中。
(三)马步桩功与呼吸支点
在声乐训练中,对呼吸方法的正确领悟与发声机能的协调训练,是演唱者应该具备的重要基本功之一。沈湘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声的动力”。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些演唱者,在演唱中吸气时气往上提,造成胸部、面部、喉部紧张;呼气时又无腹部支持点,造成声音上下的不相随,这种状态的结果很难获得声乐基本技法是上所要求的“有支持点的呼吸”与“有呼吸点的歌唱”,从而直接影响发声的质量。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声乐教师在授课时常会对学生说:把气吸下来,吸到后腰处,吸到肚子里,吸到脚后跟(当然这只能是一种意念与感觉),但是许多学生还是难以理会其要领,为此教师有时也苦千找不到相应的办法,帮助学生解决声乐训练时所出现的呼吸问题。我们不妨运用太极马步桩功或许对教师与学生有所开悟。此桩分高、中、低三种,一般采用中桩,“两脚平行分开,相距约三脚宽;两腿屈膝下蹲,大腿稍高于水平,沉胯敛臀,……”[12]两臂各成半圆形,状似环抱一棵大树,吸气时,意在脊背(所谓气贴背),用下降横膈膜,放松与膨胀下腹处(小肚子),胸腔底部呈扩张趋势;呼气时,意守丹田,收腹提臀与腰部有弹性的膨胀产生上下前后的呼吸对抗。
在练马步桩的同时可兼练“落地生根”的功法,其作用是培养下盘根基,增加腿力。具体做法:首先左右脚前后分开同肩宽,形似声乐的演唱姿势;然后桩步下沉,随即用反弹力上升,上顶下踩,竖身立桩,反复运动。这种练习对学生强调的是身形直,脚跟牢,站好桩位,在上、中、下三个位置上起落,在起落的同时,可结合各种练声曲中的长音或跳音,在钢琴上进行上下半音阶走动的练习,可结合声乐作品的演唱,随着音乐的起伏、力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情绪的髙低,其身体也可做出与此相适应的动作,时而下蹲,时而11蹬。这样的动态练习,对于练习者来讲,全身要在积极、舒展,腔体内部感觉是“虚张、松开”的状态下,主动想到"吸中有呼、呼中有吸、乂呼又吸"的感觉,从容地寻找腰腹之间上下的对抗力。这样既能很快找到发声呼吸控制的支点,又能使气息流动,声音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