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娥
(湖北襄樊学院音乐学院 教授)
内容摘要:
太极拳不仅是中国体育武术中的一个项目,也是中国人对身体文化与身体艺术的一种论释。它的行拳原理之功法对声乐的训练有一定辅助意义。文章拟从太极拳的一些行拳运功为切入口,将声乐训练中,预备、姿势、呼吸、状态等基本技法,与太极桩功的行拳功法相融合、相比较,与声乐界同行商榷。
关键词:太极行拳 声乐训练
声乐是一种以人体的各个器官构造组合而成的“乐器”,并用来“演奏”音乐的艺术形式,即人声的音乐。它是一种由身体运动与音乐结合的产物,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感觉到的声音技能训练。其声音的好坏,取决于歌唱者身体运动的用力方向与用力点的位置。也就是说,所谓唱法的技术问题,实际上是指在歌唱过程中,声音如何通过身体什么部位的扩展、哪块肌肉的放松,什么地方的用力来获取最佳效果的问题。
笔者在长期的声乐训练实践与观察中,越来越感觉到:解决声音本身的问题与诠释身体运动的问题相比,后者则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在歌唱中身体肌肉运动的力量与使用技术的方法,直接影响着声音的整体效果。在声乐训练中常会碰到这种情形,不少声乐学习者尽管有魁梧的身材,有良好的体能,有洪亮的声音,但在歌唱发声时常常表
现出姿势僵硬、手足无措,时常有形无声,或有声无形,其声音效果与身材体形极不匹配。这些问题困惑着声乐教师的教与学习者的学。笔者在偶然的一次与练太极拳的朋友谈话中,感悟到太极行拳的功法与声乐的发声原理和运动状态较为吻合。如在一些声乐著述中所提到的“自然挺胸双肩垂,‘脊梁插着擀面杖’”[1]松腹吸气沉“丹田”,扩胸拔背腰扩张,唱高音想着低音,唱低音想着高音这些都与太极行拳中所说:“虚领顶颈、松肩垂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气沉丹田、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2]等有诸多的相似之理。但因为两者专业的特点不同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本文暂不作论述)。笔者认为:以习太极行拳之理相对应地解释声乐技能之训练,是一个较好的辅助之法。因此,笔者从太极拳的一些行拳运功为切入口,将声乐训练中,预备、姿势、呼吸、状态等基本技法,与太极桩功的行拳功法相融、相比较,并与声乐界同行商榷。
一、声乐训练与太极行拳
“太极”一词源于《周易学辞》,太极拳起源何时其说法不一。太极拳是一种动静相配、身心兼修的运动。它是在汲取了我国运动传统技术和健身术(拳术、导引术、吐纳术)精华的基础上,且糅合内外功于一体,所体现出的心者修内,身者修外,动静参半,修心则静,修身则动,从而形成松、柔、静、缓为特色的拳架。它贯穿着“阴阳”和“虚实”的拳理,在行拳上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浮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左与右”“上与下”“内与外”“大与小”“进与退”[3]等独特形式,以求身体各部位平衡、协调发展的艺术性。由于它的行拳原则,不仅与生理的要求和力学的原理相符合,同时,又具有完美的艺术造型和独特的技术趣味以及它在医疗保健、心理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因此,赢得了愈来愈多的中外人士争相习之。
人体是一种绝妙的乐器,它对人类音乐艺术的诠释、表达、渲染和本现,是世界上任何一种乐器都无法比拟的。“要懂得歌唱器官的‘器乐性’,也就是说,人的自身的歌唱发声器官也是一种乐器,这种自造的‘乐器’同人工他造的乐器都能在音高、旋律、节奏等方面表现乐曲的音乐性,只是人的'乐器'除了音乐之外,还多了语言,这就是声乐与器乐的主要区别。”我们进行声乐训练的重要原则所强调的“就是‘'整身唱’,‘全身心地歌唱’,学生必须树立歌唱发声的整体概念, 即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将歌唱发声各有关的部位积极调动起来,让心理与生理运动默契配合,把人的语言所表达的丰富感情融化到优美的歌声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