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于根、主宰于腰、形于手指”[13]与歌唱状态
“发于根”所强调的是腰胯放松,身体的上部自然沉落到桩步上,桩步获得力点,就会使全身上下爆发出一股强劲的内动力,使地面的反作用力自然通过脚、腿而反到腰上,以形成“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14]的力点态势。如我们戏曲唱腔所讲求的声音要“沉于底,贯于顶”,必须建立在腰部用力的基础上并产生直、沉的力点效应,方能获得。“主宰于腰”就人体结构来讲,腰居人身中部,占有天然的主导地位,腰一动,脊背自然就动。就声乐训练而言,强调腰脊的用,一方面从心理上可以解决因喉部肌肉紧张而造成声音受牵制的状态,以减轻喉肌的负担而自然松弛下来;另一方面随着身体内力作用的增强与腰部直沉为声音运动之主宰,可以帮助声音形成自然有序的状态,如声音位置的统一、线条的拉动、力度的控制以及共鸣腔体的调整、情绪的表现等。这一动作功法的运用,在总体上,可以基本解决在声乐训练过程中,由于身体僵硬,周身散乱,声音上下找不到支持点,而使喉肌无法进行正常的运转,所出现的声音挤、卡、压的问题。同时对尽快建立起歌唱发声的整体状态、呼吸状态、发音状态和共鸣状态,具有一定的功效。
除了上述情况外,在声乐训练中,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与太极拳行拳中的吐纳、升降、开合、虚实转换也是相通的,而太极拳的“天人合一”行拳境界与声乐所追求的“声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也是一致的。作为一个声乐演唱者,只有当他能让本能的人体乐器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的时候,才可能用艺术的歌声表达出具有生命的语言,以达到“声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借鉴中华武术的精髓,运用太极拳的拳理,开悟和解决声乐训练中的问题,这是一项声乐与太极拳在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尝试性结合。借太极拳之理解决歌唱技术某些问题,这仅是一种实践的手段,是歌唱技术的一小部分,并非全部。因此,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要有选择地古为今用,类似这种探索与实践性的课题,是否可以成为拓展中国声乐学术研究领域,完善和丰富中国声乐体系的新内容,还有待于与学者同仁共同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5. P122,
[2]刘淑慧.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分解教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9.P6-7.
[3]同[2]P1.
[4]同[1]P36.
[5]同[1]P37.
[6]郭祥义.练什么?怎么练?——谈声乐发声技术的练习方法[J]。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编著论文集.P121.
[7]张肇平、杜飞虎.论太极拳[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0.P106.
[8]同[1]P36.
[9]同[2]P24-25.
[10]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 P16.
[11]管谨义.乐苑偶综[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2.P139
[12]同[2]P10.
[13]同[7]P106.
[14]同[7]P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