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长”(字腹)部分是“流畅的歌唱性声音的基础”,正是美声技巧的用武之地,可在这里进行元音的变形以求声音的圆润优美。这种“变形”应不露痕迹,尽力维护元音的纯正状态,低声区安放在面罩上,通过中声区采用掩盖的位置逐步移向头声。这种变形可以根据声音的不同色彩来酌定,比如:明亮的声音略些“u”和“0”的成分,使声音不太亮,不失去原有的色彩,又使声音柔和许多;色彩较暗的则适当地入“a”成分,使声音浑厚而不暗淡。需要强调的是,元音变形应当通过意念来做,伴随着正确的“声音——感觉”去完成,而不能外在地生硬地强求。
试以民歌《桂花开放幸福来》结束句“幸福和毛主席分不开”中具有难度的最后三个字为例,来谈谈美声唱法与这种民族声乐技巧的结合:
“分”(fen):此字处于高声区的g2和e2上,辅音发出后速打开口腔将“e”贴向咽壁,延长字腹进入引长部分,不要一出声就归韵“n”,而且一定要运用“引长”技巧做好字腹的变形,从咽腔中唱出时掺入少量的“o”,最后再归韵“n”入鼻腔。
“不”(bu):此字的音高更升至a2和bb2上,双唇相阻发出辅音后应特别注意打开口腔到字腹“b”,并在咽腔中掺入少量“u” 和“ou”。
“开”(kai):此字在e2上,舌根与软腭后半部相阻发出K,字腹a在咽腔中掺入少量0以求得圆润浑厚。
“分”字由三个部分组成:辅音字头加字腹和字尾,“不”、“开”只有字头和字腹,不存在归韵的问题。不论是字头、字腹、字尾齐全的字,还是只有字头、字腹的字,为求“字正”,都必须把它唱得完整,即该字音有几个部分就应交代几个部分,但绝不能平均使力,也不能像儿童学拼音那样分解开来唱,强调的须是“子音着力点的准确性和母音的腔正”,而且,字头辅音也不能咬,重点咬住的是字腹元音。
以笔者的体会,初学者及声乐教学者从“引长”的变形及“出声”“归韵”的清晰准确入手,确是求得字正、字清、声音圆润的便捷之径。
字正腔圆虽是民歌演唱的要义,却不是全部奥秘。要唱好民歌,还得唱出民族情调、民族气韵、民族风格来,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脱去受人讥评的洋腔洋调。这是美声唱民歌所面对的最大难题,笔者无力列出解决这个难题的全部方程式,只能依据自己演唱及教学的体会提供几点浅见:
其一、要了解和把握民歌曲调的类型或体裁的风格,在演唱中予以表现和强调。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在方言方音和民风民俗上差异很大,也就导致民歌在音乐曲调和表情风格上的多姿多彩。比如我国民歌按体裁来分类,可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三种不同类型,按地域风情来分类则可分为八大色彩区(如江南色彩区、闽粤色彩区、西南色彩区、西北色彩区等等)。演唱时须把握不同体裁的特征,比如山歌音乐的奔放、开朗、抒情,曲调悠长,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小调音乐的流畅、优美、婉转曲折、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劳动号子的音乐节奏源于劳动节奏并具有律动性。在具体处理上,还要依据其地域色彩来表现其风格特点,如江南民歌的委婉轻灵、西北民歌的高亢瞭亮、山东民歌的犷悍质朴、四川民歌的率真诙谐等等。体裁的类型还有另外的分类法,地域色彩的分类还可以更为细致具体,但无论如何分类,我们都必须看到:抓住民歌的体裁特征和地域色彩,是唱出其民族情韵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