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语言的风格功能。在强调把握民歌的音乐色彩时,还必须强调把握民歌的语言特色,两者并重才能凸现民歌的民族情韵。语言是构成民歌的民族色彩或地方色彩的重要元素,唱出了语言特色,民歌的特有风格才能得以体现。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去表
现民歌的特殊风格:1.“抓声调”。汉语有四声,这是它区别于异族语音的一个重要特点。汉语民歌的音乐也大都是按照四声规律来安排旋律和节奏的(戏曲和曲艺甚至是严格按照四声的规律作曲)。因此,要唱出民歌的中国风味,就应当充分理解民歌音乐的抑扬顿挫与歌词声调的"阴阳上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演唱中作相应的处理和演绎。姜家祥先生就曾以《北风吹》中的“北”和“雪”为例,指出应对这两个字加小倚音方能唱出其上声字的声调特点。这样的处理显然有利于民歌风的凸现。2.“抓语调”。语调是说话的腔调,即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民歌的音乐深受地方语调的影响,其曲调的轻重缓急、起伏跌宕(主要体现在倚音、滑音、波音等装饰音和变化音的b、#音上)与方言的语调颇多吻合,演唱时应当予以重视和表现。如《放马山歌》的第二句“正月里正嘛”,其“正”字的上滑音、"嘛"字的下滑音都不能忽视或省略,唱出了这一起一伏才能与云南方言的腔调相吻合,也才能表现出云南风味。3,“抓方音”。各地的民歌是基于各地的语言而产生的,用方言语音唱民歌显然最能表达其民风民情,不过由于普通话的普及,演唱民歌时也不妨用普通话。但应当注意的是,民歌中的衬字衬句和方言词仍必须用方音去唱,否则不仅会丢失乡土风韵,还会显得不伦不类。比如:川南民歌《槐花几时开》中的方言词“啥子”,只能唱成“sa zi ”而不宜唱成“sha zi ”川东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衬词“啷啷扯哐扯”中的“扯”要唱成“ce”而不能唱成“che”衬词是最具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在吐字和行腔上都应唱得“原汁原味”。
其三、融合民族演唱技巧。美声歌者唱民歌绝不能全面颠覆民族唱法,那肯定会同时颠覆了民歌的风格情韵。可行的办法是:比较和总结两种唱法的异同与优长,使之优势互补、相互融合。民族唱法中有很多技巧与美声是相似相近的,比如:京剧花旦唱法与西洋女声唱法就十分相似,都是以半假声和假声为基点,京剧净角唱高音的"脑后音"唱法也与美声学派的"关闭"唱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美声唱法中有花腔、颤音、滑音唱法,在民歌中同样有,如四川清音花腔唱法就运用得很多……潘乃宪先生说得更简捷:“传统美声中的‘水平’唱法,抽掉‘掩盖’部分,就会和中国目前的民歌唱法相通。”当然,我们并不一定要抽掉美声的一些技巧去“俯就”民族唱法,但两种唱法的相互靠拢、相互沟通却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歌唱融会中西、兼备美妙的声音与民族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