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式、唱法的创新,艺术水准攀升
从两年一度的青歌赛,我们清晰地看到,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独唱、合唱、小组唱,包括2人组合、3人组合乃至多人组合,且有载歌载舞;从唱法上,有民族唱法、民美唱法、民通唱法、原生态唱法……只要能表达出作品的内容,都能得到公认。如:"我爱你中国"这旨歌,多年来-直是美声唱法的专利,但听完谭晶用民族通俗的方法演唱这首歌,同样激起对伟大祖国热爱的共鸣,同样受到群众欢迎。"玛依拉"是新疆民歌,经改编后的"玛依拉变奏曲",将花腔技巧加进去,尽管增加了演唱难度,但更增加了表现力、感染力,广大群众更喜爱了,诸如此类,就不一一列举了。近年来,民族唱法的演唱者,演唱技巧、艺术表现、歌唱水准在逐年提高,广大群众的欣赏水准也在不断提髙,民族声乐的发展,不再受到形式、唱法的局限,更不是丁-人一面,万人-曲的套路,而5现的是因人而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作为艺术院校,如何利用课堂、舞台,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造就高水平的人才,我们曾经做过大量的工作,但是上升到理论高度,还需要不断思维创新。
三、作曲家的努力创新,推动了民族声乐发展
近年来,作曲家们深入生活、不断在创作思路上出新,创作出了一批既具民族风格、又弘扬主旋律、易于传唱的新作品,如:"爱我中华"、"我家在中国"、"江山"、"咱老百姓"、"祝福祖国"等;还写出了许多独具风格、有一定难度的作品,如:"西部放歌"、"断桥遗梦"、"秋水长天"、"春天的芭蕾"等;同时,还有为传统民歌进行改编、注入新元素的精品,如:"兰花花"、"玛依拉变奏曲"等等。正是这些优秀作品,造就了演员们掌握多种演唱技巧、表现方法, 一批高水平的新人应运而出,让人耳目一新。另外,作曲家们还不辞辛劳,为某些演员量身定做作品,让一些具某方面特点的演员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歌曲演唱,既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又反映现实生活。感谢作曲家们的工作,同时感谢沈阳音乐学院的几位老师,将近年来的民族风格新作品整理成册,予以推广,使全国各地的教师学生能够及时地演唱这些新作品,推动了民族声乐发展。
四、民族声乐发展空间无限专业声乐工作者需要不断思维创新,积极参与
1、广大群众的热切需求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歌唱艺术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今年暑期,笔者有机会在北京、大连、安徽等地度假,去了北京的陶然亭、天坛公园、大连的星海公园、芜湖的赭山公园,看到群众演唱的激情,十分震撼。歌者们来自不同的岗位,有年轻的学生,有下岗的职工,有退休的教师、干部,还有在任的保姆……年龄结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工作的性质不同、歌唱的基础不同等等,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走到了一起,那就是唱中华民族的歌。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得知,都是自愿聚集到一起的,每天上午或下午唱2个小时, 有时中间还穿插舞蹈,有的地方还有一支业余的专业乐队,尽管没有硬性要求,但每天准时进行,每个人手上都有手抄的或复印的歌本,他们告诉我,已经唱了400多首了。风雨无阻,每天都唱,站着、坐着都可以,不拘形式,遇到天雨,就躲在棚子、亭子里唱,歌者可以随意,想去就去,不去也没关系,但指导和指挥却是雷打不动,每天都去。听他们的歌声,充满情感、力量,有的确实唱的不错,甚至达到、超过了某些专业水准。大连的星海公园,早晨远远就听见歌声,一条横幅"星海公园艺术团",我和一位60岁左右的妇女交谈,她说,她不识谱,现正在学,开始是陪主人来锻炼,站在旁边观望,渐渐地觉着很好听,自己不会唱,也就学着唱,学识谱,现在已经会唱百来首歌曲了。歌唱结束后,我又访问了她的主人,一位89岁高龄的离休老人,曾经是医学院的主任医师,离休后,开始学唱歌,已经唱了 10多年了,共学了4册唱本,近500首曲子。我看了她的歌本,基本都是近年来创作的优秀歌曲及大量的民歌,她还为自己本来就识谱、学唱也不难而自豪。为了表明自己的歌唱能力,她提出第二天出来独唱。第二天果然看到了她站在话筒前跟着乐队唱起来,为了防止万一,指挥特意让一位年轻女士陪她同唱。这种场面实在令人难忘,思潮起伏,我顿时感到,广大群众这样热爱歌唱,作为专业声乐工作者,应该为他们加油,如何在可能的范围内,使他们演唱得更好,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