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际朋友文化交流的需要
我曾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外国朋友,她们对中国歌唱的迷恋让人难以忘怀,其中一位名叫霍根的美国朋友,不仅认真地要求学唱,还要参加外国人唱中国歌的比赛,还获得了北京电视台颁发的2等奖。另外,他们还喜欢边唱边跳。
还有,一些在海外读书回国及准备出国学习的留学生,常常要求学唱中国歌,他们说,这样可以和国外的文化进行交流,会结交更多的朋友。确实,通过民间交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可以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如果我们能再深层次思考、发掘,也许还有很多的内容可以实施。如:培养适应交流、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就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3科学、艺术相互借鉴的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我参加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下属一个学会,通过和他们的活动,我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团队的合作,直到项目的成功,对我们教学工作的影响是何等重要。由于这些因素的融合,使我后来为学生上课,组织音乐会,都取得了比原来更好的效果。
前年,我有幸为中科院一位院士担任工作室科技管理工作,这对我是一个新课题,也是对我人生的极大挑战,通过一段时间努力,磨合,我从一个完全不懂科技的门外汉,能够完成中、小科技项目的申报,为国家创造财富。工作中,我接触的对象基本是教授、博士生、硕士生,了解到他们也特别喜欢唱歌,我常常和他们一起唱,为他们讲解。尽管我明白,在这些人中,想出现歌唱家甚至歌手,那是不可能的,但当我看到大家歌唱后释放出激情,工作得轻松愉快时,我想,值了,智慧的火花也许就要迸发,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即将开始。
我还利用业余时间指导了一名汽车运输专业的大学生,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他进步很快,演唱能力已经超过了某些大三、大四的专业学生。为了纪念党的90周年诞辰,向党的生日献礼,我为他策划、举办了一场《永远跟党走》男高音独唱音乐会,曲目基本是中国作品及民歌,其中有一首就是具一定难度的"永远跟党走",得到校内外师生的一致好评。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所想到、体验到的一些方面,而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很大,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索、创新、大胆地实践。如:国家一流人才的培养空间,省巿级人才的培养空间,还有著名歌唱家和民间艺人,专业和业余工作者,老师和学生,部队和地方,如何搭建交流学习共同提髙的平台?等等。从教育人民、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角度出发,从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出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多元努力,达成和谐,不断发展中国民族声乐,繁荣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