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教授)
内容提要:
文章以思維创新为主线,从人才创新、形式方法创新、作品创新等方面论述,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养歌者,发展中国民族声乐。
关键词:思维创新 民族声乐 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此时,我想就思维创新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的应用,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新人辈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专业音乐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演唱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歩。此前,基本是通过艺术院团实践,加上个人和集体的思维创新,培养出了象郭兰英那样,原先是山西梆子演员,后演唱中国作品;象胡松华那样,深入内蒙生活实地体验学习而化为自己独特风格等著名老一辈演唱家。
50—60年代初,音乐艺术学院的培养目标基本是为专业艺术团体培养独唱演员,走民族化道路。由于当时教学条件的限制,师资队伍里基本没有专门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研究的教师。我是60年代南京艺术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当时名义上是民族声乐专业,但专业教师教的是美声一套,记得当时是从苏州评弹团请来的老演员开一门评弹课,著名声乐教育家黄友葵先生力求从北京请老艺人教唱单弦,到最后也未能实现。尽管当时的学生们也接触到一些民间音乐,但在演唱作品时,很难体现民族风格,即便也有唱得好的演员、教师,也因当时声乐界面临的土洋之争,在技术上得不到公认。这个时期,民族声乐缺少理论支持,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很有限。是上海音乐学院的王品素老师从语言入手,付出大量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培养出了象才旦卓玛这样的著名歌唱家,开创了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成功的先河。
时过境迁,经过70年代后期的改革开放,到80年代,专业院校培养目标从独唱演员扩展到专业演唱人员。全国音乐艺术院校迎来了第一届大学生声乐比赛,展示开放后的成果,当时中央音乐学院的叶英获得第一名。此时,正值广大声乐工作者如饥似渴地接受外来演唱技术精髓时,中国音乐学院金铁霖教授潜心钻研、实践,培养了如彭丽媛、宋袓英等,一个又一个具时代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国家一流民族声乐演唱家。总结出一套"口 眼 身 伐 表 养 相"的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这样的人才,既胜任独唱,又能表演,还能担任歌剧角色,具观赏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从他(她)们的声音条件、演唱风格、艺术表现等方面来看,每个人都有所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演唱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展、完善,表现力丰富。30多年来,金教授作为民族声乐教育的髙层次领军人物,思维创新,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批年轻的、代表国家一流水准的歌唱家如:戴玉强、吕继宏、谭晶、王宏伟、雷佳、王丽达、常思思等脱颖而出,与此同时,涌现出象刘辉、方琼、马秋华等年轻一代民族声乐教育家。这是时代的结晶,是师生、艺术院团共同努力、和谐的成果,也是每一位成功者个人思维创新的结果。
近几年,民族声乐成果在不断走向世界,如:歌剧"木兰诗篇"在美国、奥地利、俄罗斯的演出,赢得国外一致好评、宋祖英、谭晶、王莹、王宏伟等歌唱家在维也纳等国外的独唱音乐会,等等,但如何使民族声乐在世界范围内更具感召力和影响力,还需要广大专业工作者进一歩思维创新,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