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教学空间 >> 对中国民族语言与民族声乐关系的探究

对中国民族语言与民族声乐关系的探究
录入时间:2011/12/28 12:30: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宁彤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副教授)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语言艺术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根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体,民族语言音调同民族音乐中的诸多要素如音阶、调式、节奏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民族声乐中民族语言口语化的村词、衬腔的运用中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特征显得更加生动。从而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产生了民族根源性。

  关键词:民族语言,民族声乐,中国民族声乐民族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组成的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沉淀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是民族语言文学与民族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民族声乐艺术中民族语言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民族声乐艺术在不同的民族地域和文化环境下的发展不仅受着民族音乐的影响,民族语言中独特的民族个性和语言特性也会对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民族语言与民族声乐的关系

  语言本身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以民族语言创作的声乐作品在艺术的表现上具有更加强烈民族化的倾向。在不同民族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声乐  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特征。语言音调因素分为表情因素和表意因素。表情因素是人类音乐共同拥有的因素,如:悲哀的音调多为慢速下行,欢乐的音调多为跳动的行进等等,这就是音乐中感情表达的共通和共识性。而表意音调是由于人们语言归属的不同,表意音调也就不同。"表意音调的升华,就形成音乐旋律风格色彩的不同。这就是声乐作品的民族性。它往往受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语言环境的影响,如我国藏族民歌中具有特性高亢的装饰音,内蒙民族中迂回婉转的音调类似马头琴颤音的旋律装饰以及维族民歌中热情、奔放、诙谐的特点,都是同该民族的语言有着共同之处。

  中国声乐作品的民族性表现不仅在音乐风格的民族化,作为一门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结合的音乐表现形式,在同中华民族的语言习俗和语言文化结合时,民族歌词的语言特征在表达作品时也形成声乐艺术风格的民族个性。声乐是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艺术,同歌曲中词曲结合一样具有“诗乐合壁、调曲交辉的艺术魅力和音乐与文学融合的艺术价值”。可以说,在不同民族语言影响下的声乐艺术的语言表达有着更加具体和生动的民族特色。我国的民族语言和西方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别。如:汉语发音单位由:音节、音素——声母、韵母、收声等步骤及单位组成,从而形成了中国声乐演唱艺术自成一体的特点,因此,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一定要与中国语言文化相结合,使其在创作和演唱中更具有中国作品风格的艺术完整性,特别在一些少数民族具有语言独特性的作品中,语言艺术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常见的衬词、衬腔,就是在民族民间丰富的语言文化及民族习俗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如:《阿妹出嫁》、《山里女人喊太阳》等都是衬词、衬腔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民族化创作上的成功之作,而其中衬词、衬腔都具有强烈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特点,因此,我们要实现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表现就必须对我们本民族的语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民族语言的音调与民族音阶、调式、节奏的关系

  语言的表达和音乐的表现都依靠声音,二者有着共同的音调基础。中国各民族语言音调有着极丰富的音高概念,各民族语言的音调有着强烈的民族个性,由于音乐起源于语言的表情、表义音调,不同的民族音乐带有各自的民族特征。如我国四川语调中,多有la do la音调,四川音乐中多用羽调式。所以,一个民族惯用的某种音阶,调式、节奏多与各民族语言相关。“音阶”,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音乐实践而形成的、有特定组织结构和完整体系,我国各民族的音阶关系不完全一样,就汉族的各大方言系统,音阶也不完全相同。如中原地域的汉民族,多用含变微音级的七声音阶;北方地域的汉民族,多用含清角音级的七声音阶;西北地域的汉民族,多用含闰音级的七声音阶,齐鲁地域的汉民族,多用含角或变宫的门声音阶:江南地域的汉民族,多用五声音阶等等。由于各语系所用音阶的不同。所以,音阶和音律,是划分音乐风格系列的最主要标准。“调式”在音乐中有着特定的组织结构,在调式中有一个主音,其他音与主音之间形成不同的音程和稳定关系的乐音体系。调式根植于音阶,是音阶中的不同音级在音乐作品中各自做为主音而形成的调式体系。所以,谈到调式,必定是某种音阶中的调式。不同的音阶产生不同的调式。谈到音阶,又多是与调式相联系,即调式音阶。而同一音阶的不同调式,也给音乐产生不同色彩。我国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是一个有着丰厚音乐传统积淀、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众多,由于各民族杂居的生活环境,使维族音乐融合了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三种不同的调式特色,风格奇特,色彩斑斓。如:《半个月亮爬上来》的曲调就属于欧洲音乐体系中的弗里亚调式,以“mi”为主音,这种调式在新疆吐鲁番一带的维吾尔族民歌中很常见。音乐是时间和音响的艺术,节奏、节拍以及与此相关的速度是音乐的时间形式。音响运动中的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的不同连接方式和组织方式,构成不同的节奏和节拍形式。“节奏”是指时值长短各音的连接形式。节拍是指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节奏关系的体系。节拍、节奏的形成,除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有着音乐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和人们的语言、行为以及长期的艺术实践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在生活语言中形成的节奏听觉惯性影响着不同民族音乐中的节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