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民族语言与民族声乐关系的探究
录入时间:2011/12/28 12:30: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三、衬词、衬腔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表现
在中国民族声乐中,除了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歌词外,也常常插入一些由语气词,它们大都与正歌词没有关联,但一经和正歌词编配在一首歌曲中演唱时,它们就表现出了鲜明的情感色彩,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衬托性的词句统称为“衬词”,衬词的曲调就称之为“衬腔”。衬词和衬腔的运用具有加重语气,活跃情绪的表现功能,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表现出了强烈地方民族色彩,在中国民歌中,衬词与衬腔的地方区域性划分得相当明显,少数民族地区的衬词与衬腔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语言特点,是民族语言在歌曲中的直接体现,传递着中国少数民族的生活、劳动的信息,表现着一定的民族气质。而汉族民歌中,也以区域划分出细致的地方语言特点,如湖南《溜溜歌》,湖北的《得得调》,浙江的《里郎歌》、江苏的《杨柳青》, 青海的《呛嘟哪令》,广西的《叮咚歌》等等。衬词和衬腔的加入使我国各民族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更生动、具体,更具有口语化、生活化和鲜明化的音乐表现力。
四、中国民族声乐表演中唱腔的民族化
如果说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已是一个“基础雄厚、力量强大、影响越来越广泛的声乐学派”的话,那么滋养这旺盛生命力的歌唱艺术的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直接作用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是民族的情感、民族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民族的语言。声乐,是一种以人声来表现的音乐艺术形式,声乐的发声技巧和产生的音色是表现作品的重要手段。中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在演唱形式上要求带有本民族语言的表现风格,甚至在音质上也要求人声具有形象感,所谓"竹不如丝,丝不如肉"。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语言特点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特点,中国声乐中特有的民族唱法是:以地方语言(语音,声调)相结合的发声为基础,用以风格化吐字运腔,以保持嗓音的自然状态为枢纽,从而获取一种真实、朴实且丰富多彩、富有浓郁地方风味、具有独特性的音色。而歌唱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声,更要注重情感的表现,民族声乐作品中情感表现内容同民族语言的处理是密不可分的。在民族声乐作品中,民族语言同民族音乐的结合会使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动人,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字领腔(音),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唱演均重,神情兼备,真切动人。这就是我们讲的民族 声乐的广义概念,换句话说,"唱情"是民族声乐的一个本质特点。否则作品的情感与词意不仅没有相得益彰更甚者会使词意与情感背道而驰。我们作为民族声乐的教师肩负着培养民族声乐演唱人才的重任,在唱好和掌握好以汉语语言为基础的各地区有代表性的民族声乐作品的同时,还要多掌握一些各民族的语言。经过实践证明这些年培养的民族声乐人才活跃在我国的音乐舞台丘,深受各地区,各民族的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他(她)们所演唱作品中表现出了丰富的中华民族的情感,而中国民族语言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形式,地方腔调同地方的民族音乐在长期磨合中产生了大量艺术表现手段,形成了丰富的、生动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 袁静芳著
【2】《中国音乐的人文阐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刘诚华著
【3】《艺术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彭吉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