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过程,是改善音效全面覆盖的过程。
在改进琴板充分振动、有序振动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整个琴体的和谐振动,是改善音效的重要渠道。新琴的常见弊病,就是声音的不均衡不和谐问题。每一个音位,每一个音区,声音效果都存在一定差别。有的音强,有的音弱;有的音宽,有的音窄;有的音厚,有的音薄;有的余音长,有的余音短;有的音传得很远,有的音传得很近。每条琴弦也是这样:有的弦发音响亮却不宽厚,有的弦发音紧张却不灵敏,有的弦发音轻松却不结实,有的弦发音柔和却显得飘忽。之所以产生上述现象,根本原因就是琴板甚至琴体尚未进入全面振动状态。
所谓全面振动有两个含义,一是适应各种频率高低,振幅大小的深度广度的振动,二是启动所有部位快速反应的振动。将其改善的办法,除了“全面进攻”之外,就是“重点突破”了。
“全面进攻”,意味着用所有声音覆盖小提琴,从四条空弦到全部音阶,从低音区到高音区,从低把位到高把位,从相对简单乐曲到相对复杂乐曲,从长弓慢弓轻弓到短弓快弓重弓乃至顿弓跳弓等,见效最快还当属双音和弦(三度、五度、八度甚至不谐和声音及泛音)。
“重点突破”,意味着抓住主要矛盾集中优势兵力集中解决,哪个音不好就多拉哪个音,哪条弦不好就多拉哪条线,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恒常运作,“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小提琴一定会给你回报的。
全面振动会随之产生一种奇特的物理现象,落在面板上的松香粉末,纵的方向会被面板的秋材与春材聚集成一条条平行长线,横的方向会被鸡爪纹切割成线段。这种现象越显著,证明琴板大面积振动的效果越显著。这时候拉琴,我们同时触摸小提琴的不同部位(琴头、琴板、腮托甚至尾钮和弦轴),都会明显感受到振动的均衡有力却不颤抖,音频速度几乎相同然而振幅并不算大。
第四个过程,是完善音色丰富艺术表现力增强传远穿透力的过程。
小提琴的音色,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比较大的概念。广义的音色,是指声音的档次与品位,应当包括音量、音质与音效在内;狭义的音色,是指某一特定音区的情感色彩特色。人们对小提琴声音的追求,既包含广义的规范标准,又包含狭义的独特风貌。前一个概念往往用于对声音的整体评价,后一个概念往往用于对声音细节的感觉。
小提琴被称为西方乐器中的“皇后”,其依据有四:音域宽广,音量宏大,艺术表现力丰富,传远穿透力遥远。声音培养的最后过程即最高级的过程,就是表现力与穿透力的培养。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不仅要求演奏者主观上运用多方面娴熟生动的技巧,而且要求小提琴本身声音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人们一般对理想状态小提琴音色的描述,不外乎这样:G弦的低音雄浑壮阔而不沉闷迟钝,D弦的中低音丰厚温暖优雅沉实而不混浊麻木,A弦的中高音优美悦耳清澈通透而不空虚飘忽,E弦的高音清脆亮丽激越有力而不狭窄单调。我们还知道:小提琴的声音特色是复合型的声音。这不仅是指多种提琴部件各自发出声响的综合,而且还涵盖多种乐音色调各有千秋异彩纷呈的汇集。至于传远穿透力的大小,不光取决于提琴所有部件的振动状态,还应包括琴板推动箱内空气参与同步振动的辐射共鸣强度。
这一最后过程声音的培养,除了继续运用前面三个过程所采用的方法之外,对演奏者的要求更近于苛刻。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力,没有高难度大部头乐曲的磨练,没有各种弓法指法的综合运用,很有可能推迟这一程序的最后完成。
有人说,音色的优劣,全凭自己的感觉。这话也对也不对。音色既有共性标准,也有个性差异。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心目中就会有一千个林黛玉。只不过都按照各自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想象、审美标准对文本而进行二度创造罢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提琴的音色,已经相当认可和满意了,那么不是声音培养的工作已经近乎完美,就是自己已经被长期所能适应的音色所征服了。所以开音究竟开到何时才算竣工告捷,其实无法硬性规定。只要你自己认为好了,那就算是好了!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