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提及的是:提琴是人所造就的灵性乐器,但人更应该成为造就提琴的主宰。提琴似乎有灵魂,但人更是万物之灵,一个人的思想智慧、文化教养、性格气质、习尚爱好以及对音乐的感悟认知能力、演奏技术水平,都将赋予提琴音色以全新的生命内涵。
我特别赞赏“人琴合一”的提法,这是一个足以令人举一反三具有深刻哲理性的命题。依我看拉琴的技术,技巧,技法,技巧的综合发挥,说其说是一个指尖的问题,毋宁说它作为人类博大的内心世界的移情外射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琴技当之无愧的最高境界。光具备技术方面的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其在更深层次方面的含意,恐怕是在于对人生酸·甜·苦·辣的切肤感受、深沉磨砺,加之具体生活阅历处世经验的积淀。在拉奏小提琴的艺术活动中,加深对乐曲思想情感内容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对音与音的点线设计,乐曲的强弱变化,对旋律的自然流畅和灼人气息的控制与发挥,才有可能达到一种“无我、忘我”的境界,即进入一种产生无限联想与憧憬、具有无限三维立体空间艺术意境范畴。也有人说它是弓外功夫。我所理解的“弓外功夫”,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们的信念追求和感情渴望,内心世界的不懈抗争和宣泄倾诉,都是真善美价值取向的自然流露在琴弦上的一种表现。通过琴技为手段所表现出来的或酸楚或甜美,或苦涩或热辣的人生韵味,才可称之为拉琴者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整个提琴声音的培养进程中中,应该把缺一不可的技术与思想、提琴与心灵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然,我们业余琴者要去寻觅这种“得心应手”的感觉,“应手”与“得心”二者皆不可偏废。在一定意义上说,恐怕“心”的修炼似乎比“手”的训练更难能可贵!所以,在调试和培养新琴的过程中,除了苦练基本功打下扎实基础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在实践中加强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融入深刻细腻的人文心理的体验,才有可能将自己的美好愿景物化于小提琴,并且从中直接观照出自己的天赋灵犀与巧手造化,从而获得悦耳悦目、悦心悦意的超级精神享受。
·铃木小提琴教材精讲视频
·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考级精讲视频
·铃木大提琴教材精讲视频
·音乐家协会小提琴考级精讲视频
·中国音乐学院小提琴考级精讲视频
·小提琴考级指南汇总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