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古琴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口传心授”也就是老师弹一句,学生跟着模范弹一句,学生最初所接触的琴曲是通过老师的“口传”、“唱弦”得到的。学生学琴时通常也在“唱弦”的过程中体验、把握有关琴曲的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但随着乐曲在内容及思想表达方面的不断加强,“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已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了。此时,古琴曲题解对于传承所起的重要作用便显现出来了。首先,题解可以“矫正”因人个体认识上的差异及谱式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传承过程中的“游移性”,避免琴人对乐曲做出缺乏根据的解释,从题解的文字中找寻到琴曲的内容与意境。
其次,由于题解只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并不构成乐曲的全部,所以在传承过程中它允许琴人在尊重作品原意(题解)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经历和体验的不同而作出各种“开放性”的解释。这种“开放性”的解释不但丰富了传承的内容与过程,更为形成不同的演绎风格与流派开创了条件。
4、传谱、风格、流派:如上述所讲,题解所赋予琴曲在传承过程中的“开放性”导致了演奏及传谱上的“多样性”。而“多样性”所表现出的不同琴家在风格上的区别越来越明显,这使得它成为了“古琴流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古琴流派在形成自身特点的同时也在对题解进行着包括曲意、乐曲风格等各方面的修订,从而使之更具有流派特征及更加完备。此外,流派的形成在丰富了琴曲演绎手法的同时,并未使琴曲所要表达的内容等显得无序与杂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题解在其中发挥着指引、解释的作用。
5、演奏、听赏:“题解”对演奏者来说无疑是开辟了一条与作者“亲密接触”的道路,因为演奏者可以通过它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从而使自己的表演有了依据。演奏者在作者既定内容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去具体地感受作者创造的音乐形象。从而使自己的演奏具有真情实感和富有生命力。对听众来说,听众通过借助题解的提示,使自己在直接感受音乐形象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同时又通过聆听演奏者富有生命力的演奏,在感情上会产生共鸣。所以说,在听赏过程中题解对听众理解和感受音乐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为听众的“三度创作“指明了方向。如果听众事先不知道《楚歌》的题解,那么他们虽然在聆听音乐时也能感受到雄壮的,激烈的音乐情景,但他和另一位既知道题解又有丰富历史知识的听众相比的话,后者在听赏中必然会浮现出更多与乐曲所描绘相似的画面,从而更深刻细致地领受乐曲所表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