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题解现象的思考:“题解”究竟为古琴音乐带来了什么?我们如何来看待它存在的价值?带着这两个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1、美学:题解之于美学范畴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儒家传统的音乐审美观。儒家《乐记》中的思想认为任何艺术的目的都应该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艺术应负起载道言志等使命。在这种审美价值影响下的音乐必须于形式之外表达特定的思想概念、感情或生活体验等,纯粹是音的组织而不反映任何内容的音乐是被认为不可思议的。音乐须具有具体情节(内容)而又为听众所理解,就须通过“题解”这一形式,因为它可增强音乐形象和内容的具体性、鲜明性。因此,在古琴曲中除极少数之外差不多所有的琴曲都有题解,内容极富诗意和文学意味,往往能引起音乐以外诗的和图画的联想,每首琴曲均言之有“物”,反映一定的内容;古琴音乐的目的往往在于其形式背后的内涵、情感和意境。
2、打谱:所谓打谱就是将古代遗留下来的未能弹奏的“记载琴曲”由有全面修养的琴人将正确的琴音从谱上“复活”成为“演奏琴曲”。所以,打谱是古琴音乐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将乐谱上的符号还原为音响的艺术。在还原过程中,由于古琴谱式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不同打谱者(也即琴人)对同一曲目会有不同的曲意理解和节奏处理,从而使一首曲子产生了多个演奏版本,充分展现了打谱者的个性魅力。但是,笔者认为个性一般都寓于共性之中,作为二度创造过程中体现的打谱个性化,也需要一个共性化的范围。
这种范围正是琴曲题解所提供的,正如先前所述的那样它提示了乐曲的内容、意境等资料。有了它,打谱者可以有一个大致的解读倾向,了解乐曲的基本情绪是喜还是悲,从而在分析了乐曲中各种演奏手法的基础上获得一个“粗略”的内心听觉(包括节奏、速度等)。例如:在已知《阳关三叠》的题解后,没有人会去把它打成类似《酒狂》的节奏,因为《阳关三叠》表现的是友人间依依不舍之情所以全曲的节奏应是缓慢、沉重的,它的旋律也不会向《酒狂》那样跌宕起伏而更多的是一种平和中带着一丝忧伤的进行。所以,琴曲题解对古琴打谱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