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好好努力!”并不是阎肃信口一说。对于党的革命事业他早就心向往之,并立志为之奋斗一生。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年仅7岁的阎肃随全家从河北保定逃难到重庆,父母将他送到教会学校读书。1946年,阎肃不顾教会挽留,考取重庆南开中学。在校期间,他接受进步文化思想的影响,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书籍。1949年,阎肃考入重庆大学,秘密参加党的外围组织,积极参加重庆地下党组织的学生运动。重庆解放时,阎肃坚决地留了下来,不久,被选调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工作,1953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阎肃说:“从我握紧拳头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就下定决心:‘一生都要做忠诚于党的文艺战士!’”
歌剧《江姐》正是阎肃的生活经历与革命信仰培育出的一朵文艺奇葩。上世纪60年代初,阎肃刚刚完成第一部歌剧《刘四姐》,发表后得到一笔稿费,这时团里又刚刚批给他20天探亲假。临走前,阎肃请同事大吃一顿。有人开玩笑:“阎老肃,还得接着写呀,写完再请客。”阎肃哈哈一笑说:“那还用说,我早想好了。”阎肃想到的就是把刚出版一年的小说《红岩》搬上歌剧的舞台。
重庆留下了阎肃成长的足迹,想起重庆,他就想起早年投身革命活动的日日夜夜,想起重庆地下党组织的英雄们,一种创作冲动召唤着他。于是,31岁的阎肃作为空政歌剧团的一名年轻编剧,向团里推荐以小说《红岩》为底本,创作一部歌剧。这一想法受到空军司令员、开国上将刘亚楼的重视,阎肃得到肯定后,立马投入创作。回到锦州休假探亲,每天妻子一上班,阎肃便趴在炕上创作,结果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歌剧的骨架,没等休完假就赶回北京。提起这段假期,李文辉说:“他整天在写,我也没有办法,他写他的吧,还没到日子就走了。”回到北京的阎肃,同时也带回了歌剧《江姐》的剧本。
《江姐》的剧本虽然出来了,但刘亚楼一再强调文章不厌千回改,艺术要精益求精,他还亲自参与修改剧本。有一天,刘亚楼对阎肃说:“我在苏联留学时,看过《卡门》《蝴蝶夫人》。人家都有一首主要的咏叹调,你也写一首。”阎肃想到青少年时代生活的重庆,想到熟悉的长江,心潮澎湃,于是写了一首歌叫《长江水手歌》。刘亚楼说这个不行,不适合表现江姐,倒适合表现江姐的丈夫,阎肃只好重写。后来几经琢磨,主题歌总是不令人满意。就在几乎山穷水尽的时候,阎肃拿出一页纸,上面写着几句歌词,是之前上海音乐学院一位教授托他写的,意在赞颂梅花。他念给刘亚楼听:“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刘亚楼喜上眉梢,拿过一看:“就是它了,这才是表现江姐的歌!”一曲抒情优美的《红梅赞》由此问世。歌剧《江姐》就是在这样的打磨下,经过两年的修改、排练,不断完善。“最后,连食堂的大师傅听着排练厅传来的歌声,边和面边流泪,大伙儿才觉得行了。”阎肃说,“演出后,果然获得成功。”
阎肃一生不改革命情怀,他将“我一定好好努力!”的承诺付诸于红色题材的创作实践。歌剧《江姐》获得成功,也激发了他创作的勇气和力量。“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跃一路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它的脚步走,哪管它道路平不平,……咱们就跟着它的脚步走,走过黑夜是黎明。”这段阎肃为歌剧《党的女儿》写的主题唱段,分明是他自己炽热革命情怀的写照。歌剧《党的女儿》创作于1991年,是向党的70岁生日的献礼之作。当时,恰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作为编剧,阎肃顶住压力,仅用18天就完成创作任务。《党的女儿》的作曲者王祖皆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61岁的阎肃3天就写成一场戏,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完不成任务的。这是歌剧创作上的奇迹。”而阎肃则说:“当时,我的脑子里没想别的,就想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在哪儿、共产党员什么样!”
就在去年,79岁高龄的阎肃仍在“好好努力”。在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创作中,阎肃领衔文学部主任。对这段创作,阎肃这样形容:“一路发烧般走过来,始终热度不减,精度不减,大任在肩,必须不辱使命。”他不仅为此呕心沥血,而且为《复兴之路》的序幕写下神来之笔:“山弯弯,水弯弯,田垄望无边,笑甜甜,泪甜甜,一年又一年。燕子飞,蜜蜂唱,坡前柳如烟,风暖暖,梦暖暖,这是我家园……”优雅深情,尽显中华儿女的一片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