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SergeyeviChProkofiev,1891—1953)是20世纪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与指挥家,1947获“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人民艺术家”称号。1891年4月23日生于俄国乌克兰山区的伊卡特利诺斯拉夫省松佐夫卡村,1953年3月5日卒于莫斯科。他一生共创作了七部交响曲,《第七交响曲》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交响乐作品之~,同时也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大型音乐作品。该作品创作于1951年底,是普罗科菲耶夫(以下简称普氏)打算为儿童广播电台写的一部交响乐,作品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和活力,是一部非常诚挚抒情的交响乐,因而也被称之为“青年”交响曲。1952年10月11日,由全苏广播乐团演奏,萨莫苏德指挥在柯隆音乐厅首演。1957年4月,当列宁奖首次涉及到文艺领域时,《第七交响曲》首次荣获这一苏联文艺的最高奖赏——列宁奖金。
对第七交响曲》在历史上始终伴随着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过于简单,甚至说它是“非交响乐”的范例,如对普氏的天才衷心赞佩的奥林·唐斯就称“《第七交响曲》是一种后退而不是一种进步”。而苏联评论家则认为它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杰作,如肖斯塔科维奇在1952年11月12日的《苏联艺术))上写道:“《第七交响曲》真正是生活欢乐的、抒情的,它以自己清晰与光明的内容与非常新颖的和声语言使人感到高兴……我祝你再活1O0岁来创作。听一首像你的《第七交响曲》这样的作品让生活变得更容易而快乐。”[3]然而,无论对该作品如何评价,各种不同流派的音乐家都为这部作品诚挚与温暖的情感而崇拜。赋予交响曲如此魅力的是《第七交响曲》将古典主义的形式和浪漫主义的内容相结合,在创作手法上将雅与俗、革新与继承、现代性与易解性完美的统一起来,融抒情性、民族性、创新性为一体,从而使作品具有宽泛性的创作理念,这种理念也是现代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创作方向。
一、《第七交响曲》的基调——抒情性
“普罗科菲耶夫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抒情性”,这几乎体现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普氏曾把他的创作发展归纳为几条线:即,古典的线、创新的线、运动的线和抒情的线。其中“抒情的线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或者说到较晚才受到人们的注意,后来我对它越来越重视了。”成熟时期的普氏那种独特的抒情风格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第七交响曲是这个时期抒情作品的杰出代表。它继承了《古典交响曲》在传统中追求创新的优美的抒情性所奠定的美学基础,即构思严谨、结构清晰、语汇凝练,从而使该作品具有古典主义的形式和浪漫主义的内容,成为一部诚挚抒情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