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十二乐坊兴衰的启示
实际上,乐坊的背后有一个完整的商业策略。
“我们是职业的音乐制作公司,女子十二乐坊是其中一个投资行为。”孙毅刚说,乐坊的运作模式是商业化的,从举办音乐会、录制专辑,到参加央视春晚等,与流行音乐的运作模式并无二致。在音乐产品的销售上,采取了与流行音乐类似的营销方式,比如进行大规模、高投入、积极互动的前期宣传,音乐演出与销售积极配合等。“我们的演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为企业庆典做专场演出,由企业冠名演出或做纯商业的演出,这些都是经营上的概念。有时候,我们也办一场演出制成专辑,卖版权盈利。”孙毅刚说。
国际化战略是一招妙棋。“打开初期市场后,王晓京将眼光投向海外,这是一个战略性的远见。在民族器乐的大本营推广一支新型的民乐组合毕竟存在着种种困难,而在与中国文化联系密切的东亚则可能激发出巨大的需求。”著名乐评人金兆钧说。
周健楠对此表示认同:“印度音乐是最先走向国际市场的。但如果它局限在印度演奏传统音乐,也不可能在全世界影响那么大。我们做的工作是让传统音乐‘走出去’,跟西方音乐的流行元素结合在一块,让大家都能接受。受众群扩大了以后民乐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符合商业规律的文化产业运作也很重要。“运作之初,王晓京采用了项目股份投资制,这在目前的文化产业中还不多见。选用年轻的女乐手,而不急于吸纳名家、利用名家效应,我认为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以面对非常可能的市场风险。”金兆钧分析,“最快的速度组建,最快的速度成形,最快的速度投向市场,而不是四平八稳、精雕细琢,这似乎与艺术生产的规律相悖。但市场如战场,商机如战机,战线拉长往往造成成本剧增、市场失落。开拓时期的文化产业一定要考虑到‘跑马占地’,即对各种资源先入为主地占有。”
“假如要对女子十二乐坊提出质疑,就是到目前为止,她们的音乐本身的质量还没有达到精品的水平。因此,国内民族器乐界人士大抵只承认乐坊商业上的成功,而不满意其在音乐上的作为。大量的商演可能使她们没有时间精进技艺,久而久之演奏能力也会下降。”李光华说,“继女子十二乐坊之后,出现了不少民乐组合,为什么又很快消失了?因为她们的创作理念没有超越。女子十二乐坊还是有些创作,但也需要开辟新的道路,不能总靠以前的东西。总按一个套路走就会使大家失去新鲜感。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说,只有出精品才能走得更远。创作现在应该成为女子十二乐坊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王立元)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