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音训练的发声练习:
⑴、寻找“声门适度感”的发声练习
①、用咳嗽的办法寻找正确的发声位置:短促而轻微的咳嗽使人能很容易地感觉到“吭吭”的咳嗽声不是来自喉头声带的地方,而是清楚地意识到:咳嗽声发自胸口的“嗓子眼儿”(第二纽扣处)。咳嗽时,声带闭合挡住气流,胸口则产生了气息对声门的压力,胸口感觉短暂地憋气。咳嗽时气流便在刹那间冲破声门而出,声门的阻力立即消失,于是发出了“吭吭”的咳嗽声。这条练习,目的在于寻找正确的发声位置和体验“打开喉咙”歌唱发声的感觉:“出声时胸口是打开的。”
②、“叹气发声”练习(见呼吸的发声练习4)
③、调整声门变化音色练习
练习要领: A、从胸口位置垂直向下(胸、腹腔)“叹气发声”起音时先用气送(以气带声),音头要虚着起,体会声音与气息混在一起顺着气管通道向下叹气的感觉将声音叹响。 B、在喉结稳定,叹气均匀的前提下,逐渐把声音唱响、唱亮。声音在缓慢的渐强过程中由虚转实,由暗变亮,喉部没有任何挤卡、用劲儿的感觉,下巴周围是“懒洋洋”的状态。“在嗓子眼儿上是找气儿不找劲儿”。 C、调整声门变化音色,最主要的方法是心理的而不是生理的。用“内视”“内听”的感觉去调整音色的亮暗度与声音的响度。“声带上不准挂劲儿,也不准挂音儿”。 D、到中、高音区,音高上行时,歌唱者用“深吸气”的感觉使喉结自然、松弛地下沉、下降。“在管子里向下送气的气势越来越大”。
④、练习要领
A、起音时“把声音落下来”。一张嘴马上就起音,感到声音首先“落”在了胸口“嗓子眼儿”的发声位置上。一个圆润、明亮、通畅、松弛、结实的音响,就立即以“落在管子口上”的感觉在胸腔里振动。“张开的管子口向下通着气息。歌唱发声,声音的‘落点’准确才是好唱法。把喉咙周围都解放,让声音松松地落底,这是‘美声’唱的好感觉。”(沈湘教授语录)
B、声音能不能“落下来”,关键在于下巴,舌根、前颈这些部位是否能够以“懒洋洋”的状态保持放松的感觉,这些部位不放松,声音是无法越过这些障碍“落”到理想的发声位置上。
C、湘教授用了一句简单而又通俗易懂的话,将获得良好基音的方法形象地作了描述:“起音时,张开大嘴,贴着咽壁,看着‘嗓子眼儿’往下吸着唱。”这是沈湘歌唱学体系基音训练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其体的方法要领是:张开大嘴以后立即用“内视”觉从嘴向后咽壁“看”,然后从咽腔通道往下“看”“嗓子眼儿”,通过“嗓子眼儿”再往下“看”到胸腹之间的空腔,并能感到横膈膜这个“腔底”的形态。用这种”内视觉”往后往下“看”,立刻就能使共鸣腔体在想象之中建立起来。这个腔是“看”的,不是用力“做”的。在心理上建立了这个共鸣腔的“表象”之后,就要进一步体会“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将气和声音向后再向上、下两个相反的方向“吸气”,于是自己感到松弛、明亮的共鸣音响同气息混合在一起,沿着咽壁的轨道向上通过鼻咽口通向鼻咽腔,同时,向下通向胸腔,基音的共鸣音响则“落”在了胸口上。有了这种感觉,歌唱者就能完全掌握沈先生所说的:“唱的时候,一定要感到里外通气,上下通气”。这就把声音唱“通”的重要方法。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