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卡晚年
格林卡的晚年是在忧郁不安的心境中渡过的。格林卡在创作上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俄国贵族社会并没有认识到他的 作品的真正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贡献。格林卡的作品经常遭到冷遇 和恶意的诽谤,演出机会越来越少,有时甚至被完全挤掉。格林 卡苦痛地从彼得堡跑到国外,又从国外返回祖国,频繁的迁移也未能消除他胸中的郁闷,他的创作意志几乎因此而被摧毁。他说:“烦恼、忧愁和苦难毁灭了我,我已完全失去了勇气。”(见1855年11 月29目的信)他认为自己的艺术因社会“扼杀式的冷淡态度而死 亡”。往这种状况下,格林卡晚年的创作力明显衰退。1852年和1856 年,他两次出国,数年流落在国外也没有写成什么东西。他曾构思 标题交响曲《塔拉斯·布尔巴》和歌剧《重婚者》等大型作品,均未 能实现。这些年,他留下的遗产仅是一些浪漫曲(《祝贺之杯》、 《阿杰尔》、《玛加丽塔之歌》和《芬兰湾》等)、钢琴曲(套曲《向祖国 致敬》、《苏格兰主题变奏曲》) 和乐队改编曲(《邀舞》、《友谊 纪念》)。但是,浪漫曲中的戏剧性倾间明显地加强了。
其他
需要提及的是,50年代初,在格林卡周围也曾聚集着一群与 贵族社会持相反立场的年轻人,他们就是未来的俄罗斯民族音乐 运动的中坚力量:文艺理论家斯塔索夫、评论家兼作曲家谢洛夫、 作曲家达尔戈梅斯基和巴拉基列夫。他们以坚定的态度、诚挚的 敬仰和满腔的热清来支持格林卡。1852年谢洛夫根据格林卡的谈 话整理了《配器法》。1854年,在斯塔索夫的恳求下,格林卡写了 自传体的《札记》,这本《札记》是研究格林卡创作思想和作品的最 有价值的文献。在创作上,青年朋友们总是鼓励格林卡,希望重 新激起这位心情沉重的作曲家的创作力。虽然他们的这种努力没 有完全达到目的,但是,格林卡的音乐传统却由他们直接得到继 承。达尔戈梅斯基成为格林卡之后的第一位民族作曲家,斯塔索夫 和巴拉基列夫都是60年代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领导者。
1856年,格林卡最后一次离别祖国,就再也没能回来。1857 年2月15日,他逝世于柏林。
代表作
歌剧
《为沙皇献身》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管弦乐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马德里之夜》
《阿拉贡霍塔》
歌曲
《云雀》
《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