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米哈伊尔·格林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 1804-1857)又译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俄罗斯作曲家,民族乐派。1804年生于斯摩棱斯克之诺沃巴斯科伊,出身于富裕地 主家庭。在圣彼得堡受普通教育期间,于1817年师从约翰·菲尔德学钢琴,同时还学小提琴与和声。1833年赴维也纳与柏林,师从西格弗里德·德恩学作曲。返回圣彼得堡后,创作歌剧《为沙皇献身》,1836年首演获得成功。1837年被委派为帝国圣堂乐长。1842年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首演。1844年访问巴黎时与柏辽兹相识,后继续旅行至西班牙,那里的民间舞蹈节奏使他心醉神驰。1847年回国,之后又多次出国旅行。1857年,格林卡在柏林去世,享年53岁。
生活背景
米哈依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于1804年诞生在斯摩棱斯克省诺沃斯巴斯克村的一个庄园地主的家庭里。格林卡从小就受到了俄罗斯大自然美的熏陶,熟悉了俄罗斯民间的生活习俗,经常从农村歌手和乳娘那儿听到娓娓动听的民歌。尤其是舅父家的农奴乐队,对格林卡的音乐才能以至未来音乐道路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个农奴乐队经常演奏西欧的音乐作品,格林卡从中接触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梅雨尔、凯鲁比尼的序曲和交响乐,受到了音乐的启蒙教育,并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开始他只是听众,后来在学习钢琴的同时,他向农奴音乐家学会了小提琴,于是就成了乐队的一员。农奴乐队不仅是他“欢乐的源泉”,而且成了哺育未来民族音乐家的摇篮。最使小格林卡着迷的是俄罗斯民歌。他经常一连几小时,心往神迷地坐在一劳倾听;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并发出这样的感叹:“音乐就是我的灵魂”。这些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民歌深深地打动着格林卡,使他从电吸取了丰富的养料,为他一生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后来,格林卡在自传《札记》中谈到,童年时代听到的民歌,成了后来他以绝大部分精力钻研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首要原因和创作的主要依据。这些民歌引导他写出民族歌剧《伊万·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同时,格林卡在与农奴音乐家的密切接触中,培育了他对人民群众的亲切感情和民主思想。
创作准备阶段
1812年俄国爆发了抗击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当时,虽然格林卡才8岁,但是,他目睹了残酷战斗的痕迹;亲耳听到了关于人民游击队英勇抗敌的生动故事。俄国人民的英雄业绩和高涨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作曲家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后来他创作 “民族英雄悲壮歌剧”《伊万·苏萨宁》的源泉之一。据说,1814 年俄国政府规定12月25日为解放纪念日,要求全国鸣钟一天以示庆祝。于是,这一天,在格林卡的故乡,两年前曾经号召人民奋起抗击拿破仑军队的教堂钟声,又响了起来。胜利欢腾的钟声,从清晨到黄昏一直在诺沃斯巴新克村的上空回荡。二十二年后,即1838年,在彼得堡大剧院首演的《伊万·苏萨宁》的终场合唱《光荣颂》中,又再现了这个象征着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钟声。
1818年,14岁的格林卡被送往彼得堡中央师范学校附属贵族寄宿学校读书。这使格林卡从偏僻、闭塞的乡村,迸大了丰富多彩、视野广阔的艺术天地。课余时间他有机会去大剧院观看歌剧,听音乐会,参加各种贵族的家庭演奏活动,从中接触到广泛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意大利、法国歌剧和德奥交响东等,同时,也包括俄国前辈作曲家的创作。
求学期间,格林卡跟随彼得堡著名的外籍音乐家菲尔德和迈耶尔学习钢琴、提琴和音乐理论。虽然这两位音乐家传授给格林卡的大多数技能,都没有超出俄国前辈作曲家所惯用的和当时城市家庭音乐生活,特别是贵族沙龙音乐娱乐所必备的技能!但是,格林卡毕竟还是因此接受了较为正规的音乐教育,并且熟悉了作为俄国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音乐的音乐风格。他最初的音乐创作大多为变奏曲。比如,以莫扎特作品主题所写的变奏曲等;这种以流行的名作主题进行变奏的创作方式,当时在俄国的城市音乐生活中很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