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 我的时代终将到来
一生饱受挫折的马勒在生前未能得到世人对他艺术创作所应有的重视和评价,然而像他这样一位天才,马勒决不会认识不到自己艺术的真正价值,所以他在生前便预言:我的时代终将来临!
1879年,马勒曾宣称,艺术、爱情和宗教对他来说是最神圣的东西。然而他强烈的个人风格并不为所有的乐评家所喜欢,更多人青睐于他的指挥,而不是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再加上他个性向来特立独行、脾气暴躁,得罪了不少身边的同行与朋友。
然而他对艺术的忠诚使他在音乐界的道路越走越宽。他在1897年当上了维也纳皇家歌剧院的首席指挥,随后一路荣升为音乐总监,荣登为该歌剧院的院 长。他曾写道:我在做人方面愿意作种种牺牲,但在音乐方面我一步都不肯让。其他的歌剧院总监只顾着自己而把剧院拖垮,我只顾着剧院而把自己拖垮。正是这种 执著的信念支撑着他的音乐指挥事业和创作。
《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乐评家赫尔曼·克莱恩去听了马勒指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一场排练,记下了对他的印象:马勒正当32岁壮年。他个子相当 矮,体格瘦削扎实,深色的头发,眼睛小而锐利,隔着一副大大的金丝边眼镜,以并非不友善的神色瞪着你。像他这样才气纵横而名声远播的音乐家,为人十分谦 和,这实在难得。我开始了解到他指挥的独特魅力与过人技艺所在。他先分部乐团,乐手们很快就掌握到他的意思。马勒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和伦敦以往所见的演 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意念上的整体性和乐团与歌手之间的丰富表情。
他的《第一交响曲》是一种个人信念的表现,而《第二交响曲》的创作特点从主题核心稳步地发展为乐章,从规模上进行扩大,使得展开部得以扩充,参照了 贝多芬创作和运用过的动机,又在结构上保持了完整性。它的合唱主题织体宽广、气氛肃穆,而且表演效果奇特。他的灵感多来源于德国的民间诗歌、童谣和传说, 正是将这些民族特色极浓的元素通过个人化的诠释和孕育,使之重新变成一道艺术佳肴。
《第五交响曲》则是一部面对人生和现实、充满力量和自信的作品,1971年,电影大师维斯康提根据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威尼斯 之死》,便用该曲的第四乐章柔板作为影片的配乐,以致一些音乐出版人看完电影后要找该作曲者签合约。实际上,马勒的研究者发现,此乐章乃马勒写给比他整整 小19岁的妻子阿尔玛的情书。
起初,阿尔玛是马勒歌剧院演出者的众多崇拜者之一,她是一位风景画家的女儿,自己写乐评同时也创作音乐。两人从相识到订婚只经历了短短几个星期。婚后,马勒曾写信给妻子,希望她成为自己的妻子而非同事,牺牲个人的创作空间而全心扶持他的音乐事业。
或许是这样的私心,使得婚姻开始出现裂痕,再加上马勒喜怒无常、晴雨瞬变的性情,阿尔玛最终爱上了别人,即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这使 生性敏感的马勒陷入了崩溃的情绪中,他虽然及时作出补救措施,投入一种象征性的音乐自杀,如同在《第六交响乐》中那样,然而并未挽回阿尔玛的心。最终积劳 成疾的他被诊断出感染了细菌性内膜炎,并于1911年5月18日晚11时在一场暴风雨中与世长辞,享年51岁。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