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历史发展、民族传统、地方习俗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因此欣赏音乐应该有强烈的文化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教学实际上也是音乐文化的教学,离开了文化,有效的审美就很难达成。在进行音乐教学实践中适当导入文化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的导入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避免在跨文化审美中因不懂相关音乐文化而有可能引起的一些尴尬乃至冲突。
关键词:音乐教学 文化导入 文化意识 审美能力
习惯了听音乐,倒也不妨试试读音乐。读音乐可以是阅读、品读、释读,感性的音乐用文字加以描述会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就像是文学里的通感,也正如喝茶一般,很多时候并不只为了止渴,也是为了品尝茶中的滋味,体会那种喝下去后唇齿留香的感觉。音乐也是有味道的,仿佛书本一样散发出独特的气味,等你去“阅读”。把音乐与相关文化(作曲家生平及个人风格、和其代表作品相关的历史传奇、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绘画,建筑、电影、文学、诗歌、舞蹈)适时恰当地嵌入音乐教学,充分利用通感、诱导、顿悟、联觉等心理原理,进行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相关文化的导入,不只是为了传递史实,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音乐的热情。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说:“我认为,聆听者对于某种音乐的偏好依赖于他对于相关音乐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理解深度。因此,当一个学生说我知道我喜欢什么音乐时,往往意味着,我偏爱、我相信与我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和信念一致的音乐作品。”
课堂教学中,在一些音乐作品特别是器乐作品欣赏时学生会感觉枯燥和排斥心理,比如,高中音乐欣赏课《欧洲民间音乐》中有一首苏格兰古典风笛曲《优雅》,关于本曲相关的文化内容教材介绍的不多,聆听后,大部分学生就说:“风笛的声音太刺耳,体会不到曲调的典雅优美,”老师这时候如果仅仅说,这是由于东西方审美差异造成的感觉,我觉得是比较笼统的,也是缺少说服力的,我适时导入了这个作品的相关的文化知识,《Amazing Grace》中文翻译为《奇异恩典》,也有人称《天赐恩宠》,是美国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乡村福音歌曲,也是全世界基督徒都会唱的一首歌,被奉为基督教圣歌。ROV. John NEWTON作于1779年,开始是一首传统的民谣,或黑人灵歌,它表达了宗教的忠诚,其中包含着一个平淡但是极富深意的赎罪的故事,它成了基督徒每次祈祷忏悔时必唱的曲目,后来它流行越来越广,超越了宗教,成了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成为人们祈求和平的经典歌曲,是人民精神世界的赞歌,歌的主题和《圣经》的主旨相符:忏悔、感恩、赎罪、重生,现在在任何庄严隆重的场合、在仪式上、在很多流行音乐唱片里、在国家级的典礼以及在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葬礼上,你都能听到这首圣洁、祥和、庄重的曲子,这首感人至深的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其实是首圣诗,西方歌手演唱此曲的版本很多。Grace原意为“优雅、优美”,此处解释成“上帝对人类的慈悲、恩宠”。日本动漫作品《名侦探柯南》《空之音》等用《优雅》改编的歌曲《天赐恩宠》作为主题歌曲。
这段内容的导入立刻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和学生产生了共鸣,对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形式以及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否合乎真善美的问题作出判断,对音乐作品相关文化的了解深度会左右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判断,音乐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审美体验中文化的适时导入,要注重个体在相关文化背景中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感受、联想与想象,并且将文化内容融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就不仅要求音乐教师有较高水平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相关文化背景中“读”懂音乐的美。《新音乐课程标准》涵盖了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情感目标、文化意识及学习策略的培养。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音乐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音乐的本质差异实际上也是文化的差异。比如,在进行作品的演唱或者演奏时,我们要求把握好“分寸感”,才能给欣赏着以美的享受。这个“分寸感”就是要求表演要“恰到好处”。这个“分寸感”的把握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外,就是对作品文化风格的理解,在文化背景下把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情感、文化风格统一起来考虑,才可能能恰到好处地体现音乐的美。在梅里亚姆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中,他在理解文化与音乐这一对相关概念的同时,也证实了实现音乐文化研究的可能性,通过音乐概念、音乐行为的探讨,把音乐和人类社会、思维、行为方式等一系列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音乐学家罗伯特拉多说:“我们如果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音乐。”也就是说要想掌握一种音乐就必须懂得相应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其实情境的创设就是相关文化背景氛围的铺垫 。比如在上《拉丁美洲》音乐时,我首先放了一段在安第斯高原上印第安人歌舞表演的视频资料,神秘的高原,粗犷的舞蹈表演,模仿鸟兽鸣叫和带有呼唤声的歌唱,哀怨奔放的盖那笛声以及富有个性的服装和脸谱,先把学生带到了这片“新大陆”的文化氛围中再继续讲课。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