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承宗(资料图片)
1967年,创作演奏钢琴伴唱《红灯记》,让他在那个特殊时期家喻户晓。仅仅三年后,创作改编并演出钢琴协奏曲《黄河》,再次让他蜚声国际——出生于1941年的殷承宗,早在创作这两部惊世之作前,就已经频频在国际音乐比赛中折桂。六十多年来,用指尖诠释莫扎特、肖邦、李斯特的作品,更是奠定了钢琴大师的国际地位……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纵观殷承宗的音乐生涯,每一次完美的激情澎湃,无一不是深厚积淀的爆发。“我仿佛就是为钢琴而生的。”和新报记者面对面的交流中,殷承宗对自己的总结,洋溢着淡淡的自信。
第一乐章 蓝色成长篇 九龄幼童的独奏会
今年,70岁的殷承宗已两次来到天津——6月17日,天津大剧院“红色传奇”音乐会。8月11日,天津音乐厅内,殷承宗为钢琴迷们奉献了一场带讲解的独奏音乐会。六十多年的音乐生涯,这是第多少场独奏音乐会,殷承宗没有专门统计过数字,他告诉记者:“我第一场独奏会,我可记得清楚。那时,我才9岁。我的钢琴之路与很多人不同,12岁前,我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正规的钢琴专业训练。”
殷承宗出生在厦门鼓浪屿,外国租界、领事馆、教堂,让西方音乐在这片小岛上回响。殷承宗3岁时,姑夫林文庆(被陈嘉庚请来的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把一架钢琴留在他家。殷承宗就跟着姐姐们东学一点西学一点。“9岁那年,姐姐们才给我找了个正式的音乐老师。我练琴,把家里的琴弦都弹断了。还在中午放学时,跑到别人家练。”就这样,殷承宗在岛上渐渐有了些名气。当时,殷承宗的妈妈带着9个孩子,姐姐们多少也为了贴补点家用,于是贴出了“九龄幼童殷承宗钢琴独奏音乐会”的手写海报。
“300多张票一下子就卖光了,把家里9个兄弟姐妹的学费都解决了。”殷承宗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节目单:舒伯特的《小夜曲》《军队进行曲》、肖邦的圆舞曲,还有他自己编配的《解放区的天》之类的革命歌曲。这次成功的独奏会,让他坚定了一个信念,要坚持音乐之路。家庭的压力让殷承宗很早就开始“工作”,可他觉得,要坚持音乐之路,必须走出去。几年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招生,怀揣厦门音协赠予的25块钱学费,殷承宗独自一人从故乡出发,搭乘一辆卡车,又换乘火车,一路颠沛到了上海。
“进附中的考试,我得了第一。”这一年,殷承宗12岁。
风云变幻的国际比赛
“在上海音乐附中,我的老师中有4位苏联专家,而我也被挑选进留苏预备部。”从1958年开始,殷承宗开始频频参加国际比赛,“第一次是在罗马尼亚,没有拿到奖。在转年,维也纳举办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我演奏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和李斯特的《塔兰泰拉舞曲》以及莫扎特和舒伯特的作品等,10位评委全部给了满分。”当时,评委给殷承宗的评价很高——“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无懈可击的技巧”。
1960年,殷承宗到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留学,同去的同学有盛中国、郑小瑛等。1962年,莫斯科举行的第二届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比赛相当激烈,殷承宗一路过关斩将。“当时我的呼声最高,拿第一没有问题。可事实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有人透露说,比赛结果最终由克里姆林宫‘决定’,第一名是一个苏联人。我得了第二。”
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1963年,殷承宗这批留苏学生受命回到北京。殷承宗说,“傅聪事件”之后,出国相当敏感,都是一对一的“保护”,甚至经常换房间,防止和当地同学串联。“有一次,给我配了一个女‘英语翻译’,可我去的是‘俄语区’呀。一路上,我得照顾她,给她拿着行李,请她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