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式结构比较
1、扬州传统民歌的曲式结构
扬州传统民歌曲式结构多为“上下旬”或“起、承、转、合”式的单乐段。上下旬组成的单乐段曲式结构如《跨金索·送与我情郎》便是只有上下两句实词,而中间均为衬词的二句体单乐段曲式结构。四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曲式结构如《茉莉花》为四句体单乐段,落音分别为徵、宫、羽、徵,起承转合性的结构,是扬州传统民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格式,从谱例可以看出,第一句分为两个短句,二者旋律相对称,落音相同,唱词为重叠句;第三乐句紧缩,句后不停顿,与第四乐句紧相衔接;第四乐句唱词靠前,句尾有拖腔。六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曲式结构如《八段景》的基本词格为两个七字句,四个五字句,加衬词衬腔和重复句,是由六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曲式结构。
2、扬州新民歌的曲式结构
扬州新民歌中则出现了一些有别于扬州传统民歌常用的蓝式结构,具体体现为:扩充的手法:如《高邮西北乡》原为三句半曲体结构,作曲家吴岫明在原瞳的基础上,保留第一、二乐句的基本框架,在“穿眼处”和第三乐句结尾前两小节,采用了扩充的方法,使歌曲发展成为六个乐句的曲式结构。另外还有《拔根芦柴花》也是在保留原曲的基础上,采用了中间扩充的手法,在“清香玫瑰玉兰花儿开”后面发展了两个似说似唱的短句,大大增强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发展的手法:如《巧手绣出好春光》原名《啊里格三垛》是一首“一领众和”形式的田秧号子,作曲家鲁其贵将其改编为独唱形式,曲式结构也发展为带再现的两段体,增强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石榴熟了张嘴笑》也是演唱形式由“一领众和”改编为独唱形式,随之突破原有的结构,发展了两小节叠句,使歌唱情绪达到了高潮。补充的手法:如《绣兜兜》这首民歌原为五个半乐句的单乐段曲式结构,作曲家侯澄阶增加补充了B段,使之成为A、B段曲式结构,B段的材料以A段为基础作了变化和发展,由于将原来的锣鼓间奏改为旋律,补充的结尾处又运用了“画外音”插自,使曲调成为了一个整体,更加突出了地域特征。
(二)旋律特点比较
1、扬州传统民歌的旋律特点
扬州传统民歌的旋律有典型的苏北旋律特点,刚柔相继。可以归纳为以下种类:俗瞳杂调。俗曲是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经过较大程度艺术加工,较为定型,并演变成特定的曲牌,如《鲜花调》、《八段景》、《虞美人》等。而杂调则是指人们在劳动之余或节假El,用于消遣、娱乐的小曲,如《闹红灯》、《眼看到重阳》等。此类传统民歌的旋律特点是以级进为主,音乐起伏不大,音域较窄,曲调短小精悍、委婉动听。歌舞小调。扬州传统节日里,民间歌舞盛行,通常流行的有“花鼓”、“花船”、“送麒麟”等,此类歌舞小调节奏欢快跳跃,旋律生动流畅,常在音乐进行中运用润腔、大跳、衬腔等手法,以增强歌曲的舞蹈性及轻松欢乐的气氛。田秧号子。扬州周边农村插秧时流行的一种栽秧歌,曲调舒展悠长,音域宽广,词曲较为固定,衬词衬腔极有特色,如《撒耥子撩在外》中运用了夹衬和以衬应和,不仅增添了音乐的生动性,还促成了旋律紧凑流畅,借衬腔使音域增宽,音调更加明亮舒展,颇具田园风味。
2、扬州新民歌的旋律特点
扬州新民歌的曲作者们的新创民歌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借鉴传统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又大胆运用现代作曲技巧,使新民歌的旋律更具时代性、歌唱性和戏剧性。改编后的小调类旋律特点:改编后的小调类,非常注重在原曲的基础上,加入能够体现时代气息的旋律音调,常使改编后的曲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充满活力。《高邮西北乡》原是一首叙事性小调,旋律简朴、自然,改编后的曲调在“穿眼”处和第三乐句结尾前两小节,采用了旋律扩充的手法,旋律进行以新鲜的“叠句”音调、疏密结合的节奏把音乐推向了一个闪光的亮点,使人耳目一新,结束句更以一个八度大跳穿插其间,不但生动有趣,而且与前面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使音乐更加丰富、耐人寻味。《闹元宵》这首民歌是根据扬州传统民歌《虞美人调》填词改编的,原曲的歌词是情歌题材,改编后的题材为讴歌农村正月十五闹元宵、舞龙灯、放焰火的欢乐场景,旋律走向一改原来的缠绵深情而变为情绪热烈、欢快、跳跃,整首歌曲融入了鲜明的时代气息,而末乐句增加的短衬腔“喂呀呀子喂”夹于句中,既突出了旋律的地域特征,也塑造出了扬州方言独特的艺术个性。《杨柳青》是一首运用大量鲜明扬州方言特点的衬词衬腔的小调,这些衬词衬腔的运用,使旋律显得格外生动活泼,欢快爽朗,也使音乐情绪得到了充分的渲染。
改编后的田歌类旋律特点:改编后的田歌类民歌,大多数将“一领众和”的歌唱形式改为独唱形式,更多地融入了音乐材料的灵活性,音域更为宽广,旋律也增强了抒咏性,使得改编后的田秧歌在保留原民歌的风格和韵味外,更富有歌唱性。如:《石榴熟了张嘴笑》(《黄黄子》)、《纸糊灯笼肚里明》(《芦里芦柴花》)、《巧手绣出好春光》(《啊里格三垛》)、《拔根芦柴花》等。
改编后的歌舞类旋律特点:改编后的歌舞类民歌通常加锣鼓打击乐,衬词衬腔的穿插使音乐充满活力,旋律往往是歌唱性与戏剧性相结合。比如《闹新年》采用了打花鼓中的《种大麦》调改编的,是一唱一和的“打对子”形式,旋律采用了词急字密的腔体方式,十分紧凑。而另一首改编后的歌舞类民歌《送夫参军》(《剪剪花调》)为了体现作品的欢乐气氛,这首作品以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x)()()(或XXXXx)贯穿全曲,歌中多次运用了特性音#4,使旋律色彩新颖多变,音调让人感觉别具一格。贯穿的节奏型和特性音融为一体,形成了非常独特的风格。
三、扬州传统民歌与扬州新民歌的传播渠道比较
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扬州民歌传播的漫长历史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从扬州民歌的传播渠道的变迁来看,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是直接影响民歌传播渠道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因素。扬州传统民歌和新民歌分属于两个新旧不同的历史时代,传播渠道有着质的差别。
钢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简称piano,是一种键盘乐器,用键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