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扬州传统民歌的传播渠道
扬州传统民歌主要是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最原始的方式进行传播。那么,扬州传统民歌在一无曲谱,二无广播、三无电视等传媒条件,也没有汽车、飞机等新交通工具的时代,竟然使一部分传统民歌能在全国范围内流传,甚至有些还远渡重洋,这些都与扬州传统民歌本身的价值和所处的人文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然,扬州传统民歌在传播过程中,也受到一些传播条件的制约,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1、扬州传统民歌自身易于传播的特点
扬州传统民歌有很多在民间广为流传,产生了许多变体,如著名的扬州小调《茉莉花》在河南商城、甘肃泾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辽宁长海、河北南皮、山东长山都有同名的《茉莉花》;而苏南的《紫竹调》、江西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则是扬州传统民歌《八段景》的变体。这种跨省份的民歌传播充分说明了扬州传统民歌有容易上口,优美而流畅的旋律,音乐形态也易为群众所接受,这就是说。这些民歌大多都有速度适中、结构精练、音域不太宽、易于传唱的特点。
2、扬州传统民歌所处的人文环境
扬州传统民歌的传播还有赖于扬州这座历史名城所特有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枢纽,为扬州传统民歌提供了重要的传播条件,而商业的繁荣、青楼酒肆的发展,也使~部分传统民歌通过各种商业渠道和卖唱的艺人而流向各地。
3、制约扬州传统民歌传播的因素
首先是方言因素的制约,我国分为七大方言区,扬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准确地说应该是江淮方言区。所以,在有些方言区扬州传统民歌就难以流传,比如粤语地区、客家语地区、闽南语系地区。第二是交通闭塞的制约,在扬州有些落后的乡村由于缺少交通工具,传统民歌也难以流传。第三是传承方式落后以及文化教育滞后的制约,由于扬州传统民歌主要是口头传播,而在旧时代,人民缺少文化,一些传统民歌得不到及时的记录,往往像风一样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少数精品能够继续在民间流传。
(二)扬州新民歌的传播渠道
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扬州新民歌的传播渠道发生了质的变化。
1、传承方式的改变
扬州新民歌由于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加入,改变了口头传播的方式,完整的谱例拓展了扬州新民歌的传播渠道;而大中小学课堂教学也成了扬州新民歌传播的最佳渠道;举办民歌大奖赛以及专场演出等,更为扬州新民歌提供了广阔的传播渠道。
2、传媒渠道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是通过报刊、广播、陈列馆等传播渠道,八十年代以后则进入到了电视、网络等大众文化传播产业,使扬州新民歌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3、各种平台的建立
随着扬州新文化进程的深入,扬州搭建了各种平台——招商引资、旅游开发、文化交流等,这些活动的蓬勃开展,使扬州新民歌的传播渠道更加通畅。《拔根芦柴花》、《数鸭蛋》、《杨柳青》等扬州新民歌好像长上了翅膀向世界各地传送。
民歌的发展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着多方面的社会、文化背景。一般说来,就扬州传统民歌与新民歌所处的时代、经济发展情况、人口规模和社会环境而言,扬州传统民歌与新民歌既有许多共同的特性,但也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通过对扬州传统民歌与新民歌音乐文化现象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扬州传统民歌有“本土性”特征,而扬州新民歌则具“继承性”特征;其次,扬州传统民歌有很强的“原创性”,而扬州新民歌则有很多具有“改编性”特点。总的说来,扬州传统民歌具有很强的扬州地方特色,既为扬州新民歌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又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从音乐文化的发展来看,扬州传统民歌在音乐资源方面有着很大的挖掘潜力,而扬州新民歌的继承、吸收,对于扬州民歌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继承、吸收必须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发展又必须保持扬州民歌的地方特色,这样才能将扬州传统民歌与新民歌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扬州这一枝文化奇葩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本文作者为袁野,请勿将本文用于商业用途。
钢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简称piano,是一种键盘乐器,用键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