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2009年,当《弄臣》首度在中国大剧院演出时,奴奇和兰卡托就已经创下了返场的先例。从那以后,《弄臣》每年上演,都势必在第二幕落幕时上演“再次复仇”的戏码。
但《弄臣》并不是唯一能令兰卡托返场的剧目。
2010年,当兰卡托和西班牙著名男高音塞尔索·阿尔贝罗在威尼斯的凤凰歌剧院表演了《爱之甘醇》后,也在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中返场了两次,导致整个歌剧延长了半个小时。然而,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在威尼斯,在这个有着世界上最挑剔的歌剧观众的地方,已经有整整18年没有人叫过返场。
“当时,我和塞尔索相拥而泣,就像两个孩子。”兰卡托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也正因为如此,有歌迷将兰卡托称为“返场女王”。而英国《卫报》也曾对她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她“拥有作为一位杰出女高音所必备的花腔技巧和音乐修养”。
“中国观众的热情是最好的礼物”
在歌剧舞台上,兰卡托一直在扮演着悲剧中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的兰卡托尽管不失优雅气质,却多了几分活泼狡黠。8月26日下午,兰卡托在国家大剧院的西餐厅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首度对中国观众敞开心扉。
时代周报:我们知道,这已经是你第62次出演《弄臣》中的吉尔达一角。你是如何理解吉尔达这个角色的?
德西蕾·兰卡托: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在第一幕时,她是一个非常纯真的小女孩,母亲过早的去世使得她非常依赖她的父亲,这从吉尔达与利哥莱托父女的合唱中就可以看出来。之后她因为陷入了爱情,从一个小女孩变成一个女人,这样的转变与我们女人的成长经历是十分相似的,我们也是从小女孩逐渐变成了女人,所以吉尔达这个角色很容易引起女人的共鸣。女人都非常愿意为爱牺牲。对待爱情时,我们的牺牲特别多,比男人要多很多,就像吉尔达最后为爱牺牲一样,所以我很喜欢这个极具张力的角色。
此外,第三幕结尾时,吉尔达死亡的那一个唱段也是我最喜欢的唱段之一,一是因为歌词,二是因为旋律,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这部分所表现出的父女二人之间的那种感情。
时代周报:确实,在歌剧史上,《弄臣》是鲜有的表现父爱题材的歌剧作品
德西蕾·兰卡托:是的,利哥莱托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在为公爵工作的时候,是一个下人。他在嘲笑蒙特罗内时显然是一个很冷血的人物,在给帮助公爵调戏切普拉诺伯爵夫人的时候是完全没有同情心的。然而,当他回到家里时,他又是一个好父亲。他是一个驼背、一个跛子,长得很丑,家里又穷,相反,他的公爵主人既有钱有势又年轻貌美。利哥莱托不愿意为公爵工作,不过也没有办法,因此他的内心有很多面,我们很难去分辨哪一面是他真实的一面。但在整个歌剧快要结束的时候,利哥莱托说:“吉尔达你不要死,你死了我就剩下一个人了”,这就看出其实他是一个十分悲剧的人物,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女儿,最后他只能孤独终老。
时代周报:你18岁登台演出,很早就成名了,今年也仅仅34岁。但是在你出演的62次《弄臣》中,有30次以上都是和奴奇合作的。和这样一位“大师级”同台演出是什么感觉?会有压力吗?
德西蕾·兰卡托:当然会有!我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合作时,奴奇看起来就像上帝一样!当时我害怕极了,但他对我很好,一直鼓励我,告诉我不要怕,在舞台上也会一直帮助我,提示我什么时候该唱了、什么时候该做动作了。和奴奇合作就像上学一样,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第一次合作到现在,我从他身上学习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在剧中,奴奇扮演我的父亲,但在戏外,奴奇更像是我人生的一个楷模。他的那种舞台魅力,值得我一直学习下去。
中国国家大剧院很棒
时代周报:你曾经多次在维也纳、巴黎、伦敦和悉尼等世界知名歌剧院演出,相比之下,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德西蕾·兰卡托: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建筑,对我来说就像一块宝石一样闪闪发光。这里的舞台非常大,这样大的舞台我可能只有在巴黎才见过,所有的一切都运作得非常好,回音效果也非常完美。所以我很享受在这里唱歌的过程,可以很放心地去唱。
中国的观众也非常棒,整场歌剧的气氛就像是一个大宴会。对于我们歌唱者来说,观众的认可是我们最需要的,而昨晚观众的热情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互动,也给我们的演出注入了热情的力量。因此对我来说,昨晚观众的热情是给我最好的礼物。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到中国了,中国大剧院就像是我的另一个家,非常亲切。
钢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简称piano,是一种键盘乐器,用键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