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蕾·兰卡托 本报记者 郭杨 摄
提起意大利 歌剧在中国,如果你的记忆仍然停留在12年前帕瓦罗蒂在紫禁城太庙前的那场《图兰朵》,你就未免有点“out”了—2011年8月25 日,由“世界第一男中音”里奥·奴奇(Leo Nucci)和新生代花腔女高音德西蕾·兰卡托(Desiree Rancatore)等人演出的意大利著名歌剧《弄臣》在与紫禁城一路之隔的中国国家大剧院重装上演,再次创造了意大利歌剧在中国受热捧的神话。
熟悉意大利歌剧的人们对《弄臣》(Rigoletto)不会感到陌生。这部由意大利著名剧作家G·威尔第1851年创作的剧本,改编自维克多·雨果的讽刺戏剧《国王寻欢作乐》,与《茶花女》、《游吟诗人》并称为威尔第中期的三大杰作。第四幕中的《女人善变》更是以其轻松活泼的节奏和花哨的音调成为世界流行的经典曲目。
然而,在8月25日晚的国家大剧院,最受观众热捧的唱段却并不是《女人善变》—第二幕《公爵的宫殿》落幕后,震耳欲聋的叫好声与掌声回响于整个剧场,以致饰演弄臣的奴奇和饰演吉尔达的兰卡托不得不再次返场,表演的唱段就是第二幕尾声的咏叹调—《复仇二重唱》。
毫无疑问,“世界第一弄臣”里奥·奴奇是当晚最耀眼的明星。这位已经演出了460场《弄臣》的七旬老人,似乎只要站在台上就有强大的气场,牢牢抓住观众们的眼球。但在这次返场中,当“复仇的钟声已经响起”时,中国的观众们也开始将目光投往站在奴奇身旁的兰卡托:这个能和“大师”奴奇同台合作的小女孩,究竟有什么来头?
来自西西里岛的花腔
1977年,德西蕾·兰卡托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首府巴勒莫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当地交响乐团的一名单簧管演奏家,母亲则是当地合唱团中的一名合唱队员。从兰卡托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非常注重培养女儿在音乐方面的才能。四岁学钢琴,八岁起又学了八年小提琴。之后,在妈妈的启蒙下,兰卡托到首都罗马师从玛格丽特·贝克学习演唱技巧和外语。
18岁时,在老师玛格丽特的大力举荐下,兰卡托登上了奥地利的萨尔兹堡音乐节(Salzburg Festival)舞台。这是她人生中的首次演出,演出的剧目是《费加罗的婚礼》。尽管当时兰卡托扮演的芭芭丽娜只有一句咏叹调,但在剧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句。
“这是一段非常奇妙和难忘的经历,当时我只是一个从西西里来的小女孩,什么都不懂,剧中的其他演唱者,我当时也一个都不认识。但许多年后,我翻看当时演出的照片,才知道那时和我同台演出的人都是非常著名的艺术家。现在想起来,那时自己真无知,像一场游戏一样。”兰卡托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然而,正是这场在莫扎特家乡的表演,却使世人开始认识这位拥有高昂嘹亮嗓音的西西里女孩。
从那之后,兰卡托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知名 歌剧院中,并斩获多枚歌剧界的大奖。在迄今15年的舞台生涯中,兰卡托出演过的剧目包括《唐卡洛》、《圣女贞德》、《爱之死》、《玫瑰骑士》、《霍夫曼的故事》、《拉美摩尔的露西亚》、《弄臣》、《爱之甘醇》、《魔笛》和《罗西尼:兰斯之旅》等。2010 年,她在维罗纳露天剧场获得了由“第一届歌剧奥斯卡”组委会颁发的最受欢迎女高音歌手奖。
中国“返场”曲难度高不易唱
“《复仇二重唱》是一部非常有力的曲子,包括它的音乐、歌词和含义都非常强劲有力,所以观众不断要求我们再唱一遍。但对于我们来说,这一段并不容易。”8月26日,兰卡托对时代周报记者提起前一夜的演出盛况,仍然难掩其激动的心情。“这是一段不容易唱的唱段,世界上很少人就这部分要求返场,但中国的观众们真的太热情了,也正是这种热情,让奴奇和我备受鼓励。”
对于歌剧演员来说,被观众要求“返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因为往往在咏叹调唱得特别好的时候,观众才用这种方式对表演者的技艺加以肯定。
钢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简称piano,是一种键盘乐器,用键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