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作曲家王西麟的故事

作曲家王西麟的故事
录入时间:2012/1/13 10:40: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动》是快板,《吟》是慢板。《吟》的灵感来自大同云岗石窟。1960年代下放雁北文工团,王西麟看过那些佛像,不过他看到的不是极乐大同,而是大佛高高耸立,小佛不及人的手掌大,围成一圈,佝偻着背,抬起莲花宝座。“这就是人间社会:大官、小官、大佛、小佛、等级森严,我就是被莲花宝座压在底下的那个……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大庙堂。”王西麟对自己说。

  乱哄哄的铜管表现出庙堂的阴森,原本低沉的木鱼变奏成神经质的高音。善男信女进庙烧香,脸上的表情似哭似笑。顷刻之间,管弦齐奏,那是黑夜中鬼魂造反的喧嚣。

   《太行山印象》、《动》和《吟》小试牛刀,王西麟憋着劲,要写一部更大的作品。最初的动机出现在1968年,王西麟被人押着,挨村游斗,心里想的却是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跋涉的十二月党人。

  要为苦刑犯写一部大悲剧!多年以来,这个念头在王西麟的脑海里时隐时现,直到1986-1988年,他辗转获得几件法宝:波兰作曲家潘德列斯基的《为了52件弦乐而做的挽歌——献给广岛殉难者》和《第一交响曲》、约翰·亚当斯的管弦乐作品《和声学》。

  1989年夏天,王西麟闷在福州一家溽热的小客栈,潜心研究《为52件弦乐而做的挽歌》。这个只有8分26秒的作品尝试用传统乐队表现电子乐队的效果,12把小提琴发出极高的声音,与中提、大提低沉的轰鸣形成强烈反差,仿佛世界末日一般。在潘德列斯基之前,没人听过这样的音乐。

  现代作曲的记谱方法完全变了,五线谱被或粗或细的黑杠取代,黑三角朝上朝下;每个记谱符号的含义、乐谱中或长或短的理论提示,王西麟都要找字典来查,弄通文法,分析乐理。他把研究心得写成论文,多年以后拿给潘德列斯基看。潘氏发现:这位中国同行的分析跟自己的乐思高度吻合。(原文载于《南方周末》2012年1月12日,转载时有删节/记者:石岩)
(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