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练声曲常以开口元音a或直接以固定唱名演唱,笔者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各演唱技术难点融入各元音进行灵活运用,如女髙音常犯中低声区音色虚弱而在较髙的过渡声区声音容易发"白"的毛病,教师可以挑选一首以中、低音区旋律为主而同时兼有几个过渡较髙音区音符的练声曲,先要求其在中、低音曲以窄元音1演唱(女生发i元音容易找到结实的"基音"感觉),而到了过渡音区的几个音则用较为靠拢的o元音演唱,练习一段时间后让其记住通过这两个母音调整的不同声区的音色感觉,再用a元音演唱,此时学生的音色便较从前统一多了。再如男生常常发e元音较a元音要轻松,于是可以让其多以e音练唱,熟练后再转换其它元音。不同的声部、不同的毛病均可以找到类似的元音调整练习方法,只有活用教材方可达到求学道路上真正意义上的"事倍功半"。
最后,由于练声曲实属"无词歌",虽悠扬流动的旋律及和声可以带动歌者的整体演唱情绪,但较之具备文字内涵的真正意义的歌曲而言,"无词歌"的音乐表现凸显苍白和缺乏深刻的感染力。于是,笔者常常启发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借曲构词"和"寓词于曲":先依照谱面速度及情绪要求哼谱,把握曲风及曲式(或疾或缓,或悲或喜),随后遵循该格调与篇幅为每一句"无词歌""填词",练唱时口里虽发出固定的纯母音,可脑海中却顺应着此起彼伏的乐句转换而闪现出有情景及情绪连接的不同"歌词"。实践表明,学生们的演唱会因此而变得生动且富有层次感,并且还衍生出众个性"词人"多样的"二度创作"版本,无形中增进了演唱个体的艺术创新思维。
行文至此,笔者关于练声曲重要教学价值及具体运用之教学札记暂且落幕。回想立论谋篇之日于家中随意的一次书海泛舟,偶遇《礼记学记》中"不学操缦,不能按弦"之古训,欣赏其文法精辟之时亦欣喜于彼此隐喻之殊途同归,故引作论文之主标题,欲此点睛之笔能汇聚诸读者对鄙见之兴趣及共鸣。
注释:
【1】摘自《音乐会练声曲》之《编者的话》.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龚叶.音乐会练声曲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2】约瑟·孔空.孔空声乐练声曲50首[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3】李圪之.中华句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编辑/石磊)
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