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红
(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 教授)
古人云“不学操缦,不能按弦”,说的是不先学会调弦便不能熟练弹琴奏曲。声乐亦然,作为一门人体歌唱器官高度协调的机能艺术,求学者不可能于短期内一蹴而就,终须遵循一套固有的步骤及章法,欲速则不达。细究起来,能于声乐课堂真正做到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师生只占极小比例,盲目跟风和以曲目难度衡量演唱水平之浮躁现象则普遍存在,直接导致泛唱作品一大摞却亮不出一首具有良好声音质量的歌曲之学术悲哀。
具体而论,美的歌唱首先需要构建在均勾、流畅、深沉的气息支持下的歌唱"管道",然后结合母音咬字调配通道与吐词矛盾对抗下的最佳音色,状态稳定后再结合作品演唱进一步从音域、音乐处理上发展全面的演唱技巧,最后方升华至作品及个体演绎的风格诠释。前期训练中的声音塑造是项枯燥、耗时却不容忽略的基本功,往往也是自认为可以直接跨越至后期"高级"训练中的曲目演唱而达到事半功倍学习成效的急功近利者们往后深入发展之"瓶颈"所在。如何帮助学生在实现突破的同时避免乏味?如何更有效率地于声乐基础训练中兼容技术性与艺术性?笔者认为音乐小品类练声曲针对上述问题乃行之有效之良方且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
就音乐小品类练声曲的完整性而言,较之单纯音型片段的发音练习富有明显的音乐性。如同钢琴作品中的练习曲,练声曲作为一种特定的歌曲种类〈好比无词歌),曾激起过众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如善于营造梦幻意境的法国印象派大师拉威尔和充盈着浓烈浪漫主义气息的俄国才子拉赫玛尼诺夫等,均为后世留下了堪称经典的音乐会练声曲,而《孔空练声曲》、《西贝尔练声曲》、《阿勃特练声曲》、《瓦卡依练声曲》、《斯皮格练声曲》等作品集,也均囊括了众国风格迥异的优美旋律。于浩瀚的声乐教学曲库中选择练声曲作为基础教材,歌者沉浸于发声练习中那唯美的人声线条与丰富的和声伴奏紧密相容之生趣,日渐领悟到"声乐"的本质解读:"声"如"乐","乐"即"声",演唱技巧与音乐表现密不可分。此外,由于练声曲的诞生与"美声唱法" 紧密相连,其音乐风格与大量艺术歌曲、歌剧风格相一致(只是没有歌词),歌者长期练习可以收获风格审美上的潜移默化,为后期的歌曲演唱奠定良好的乐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