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行业新闻 >> 走进罗平 触摸布依族民间音乐

走进罗平 触摸布依族民间音乐
录入时间:2012/1/27 0:16: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方圆  

芦笙舞  

  罗平是滇东门户。东沿黄泥河邻贵州兴义市,南隔南盘江同广西西林县接壤。黄泥河同南盘江、多依河交汇处为三江口,是鸡鸣三省的滇、黔、桂交界。

  罗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活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罗平属夜郎国属下的漏卧侯国;秦汉时期罗平属牂牁郡,兴古郡治;隋唐时期,罗平属东爨乌蛮罗雄部;元置罗雄州;明改罗平州;民国二年改州为县。

  罗平县总人口58万,汉族、布依族、彝族、苗族、回族为世居民族,其中布依族人口3万人,约占云南全省布依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和长底布依族乡是全省唯一的两个布依族乡。

  布依族是罗平及周边地区的土著民族,早在春秋占国时期,布依族先民漢人就在贵州、云南东部、四川南部建立了夜郎国。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最兴盛的地方民族政权。夜郎国衰落后,牂牁郡、兴古郡,仍为布依族先民骆越所统领。唐朝时期,南迁的彝族先民日益强盛,彝族土司政权逐步掌控了滇东、滇中地区。而布依先民骆越或称僚人则因夜郎国的覆灭而被驱逐和失散,变得居无定所,痛失家园,在滇、黔、川、桂边沿的低热河谷区迁徙往返,颠沛流离。骆越民族出于对大自然和水的偏爱,选择了百仆狩猎民族和大汉族望而生畏的低热河谷槽区作为自己永久的家园和定所,因低河谷区蚊虫叮咬,野兽出没,是疟疾丛生的瘴厉之地。

  布依族是百越民族的一支,以江河为伴,百鸟百兽为邻,以竹木为屏障,当历史的进程到了二十世纪末,中国的物质生活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富足时期,人们在解决了温饱以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趋执着,对环境、生态、自然充满热望。布依族地区繁茂的森林竹海,清冽滋润的水流和丰富的生物物种。成了长期居住在喧哗都市及燥声污染的城里人梦寐以求的想往。罗平的国家AAAA风景区“九龙瀑布群”、国家AAA风景区“多依河”及“小三峡”“万峰湖”“十万大山”“万峰林”“黄金谷漂流”均在布依族地区,这就促使罗平县的旅游带动战略不能不以布依族文化作为罗平旅游文化的品牌。

  千百年来,布依族独居一隅,处于相对封闭的自然状态,布依先民崇尚自然,因为人类的生存能力同强大的自然力相比,显得十分渺小,所以,布依族先民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衍,总是巧妙地、迂回地,以屈求伸地同自然力进行抗争,布依族把自然力奉为神,所以崇拜自然神。这是认知布依族文化的基础。

  相对封闭的环境和艰难的生存条件既造就布依族人坚韧的性格,也会促成布依族人之间的和谐和协作精神,同时,孤僻、谦让、胆小的民族心理共性也自觉形成。因此,我们说:青山绿水的恬静,铸就布依族人内向、温文尔雅、娴慧热情和吃苦耐劳、和睦友善的性格特征。

  布依族的文化形态表现为“封闭性”、“边沿化”、“独立性”能自成一体的特点。这在其民族祭祀、民间节日、婚丧礼俗以及民间艺术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来。就是有存史、教化、娱乐作用的民歌,都能反映出其婉转、和谐、谦卑、苍凉之感。

  如果说布依族民歌浩如渊海,那并不过份,因为布依族没有固定的文字,所以,他们以歌传史、以歌教化、以歌育人、以歌传情表意。如“布依摩经”即古歌。它把人类的起源、生息繁衍、历史灾难、人生世态都用汉语的谐音记录下来。长辈对小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勉励,一般都用唱歌来进行,特别是母亲对待嫁女儿,除了身教以外,不管田间地头、纺线织布、碓房磨房、还是挑水洗衣,只要母女在一起,母亲都在唱,教女儿坐家后如何孝敬公婆,体贴丈夫,敬重和善待叔姑。更别说青年男女赶表玩表时所唱的情歌和表白,从正月到二月以及平常的婚丧喜事都是郎貌郎绍(小姑娘、小伙子)表意传情的季节。白天唱,夜间唱,坐着唱,走着唱。总之,布依族是歌不离口,活不离手的民族。

  布依族情感细腻,想象丰富,语言含蓄婉转,对人谦和热情,很少直抒胸臆,唱歌时特别注重意境的渲染,借形象说话,歌词语言生动形象,注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递进、反复,顶针应用得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