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教学空间 >> 民族声乐发展之我见

民族声乐发展之我见
录入时间:2012/1/9 18:04: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例如汉语中的“五音”(喉、舌、齿、牙、唇)是依据一个字在口腔中开始发音的部位而区别的,涉及声母的准确发音问题,是咬字技术里面的一个构成部分。它们也不是音乐上五声音节中的“五音”,而是语言上因口腔中发音部位的不同而产生的五音。“四声”(平、上、去、入)是指音韵和平仄系统把大部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类,称为“四声”。平又分上平、下平;若将上平、下平各作为一类看待的话,则也可称之为五类,这种音韵系统在历史上形成最早。最终,我对四声的理解为,平声是平的,上声是髙的,去声是髙而悠远的,入声是短的。“尖团字”,戏曲艺人所常常加以重点注意的尖团字的区别,就是齿音与牙音或半舌半齿音间的区别,涉及一部分声母的准确发音问题;它可以说,又是五音中的一个构成部分。但在实际演唱中,有些字的声母在今天的语言中,已经是牙音或半舌半齿音。在尖团字上,即使在北京流行的京剧,也会脱离了北京语言的习惯而去讲究尖团字的唱法。这当然有其原因,就是受了传统昆曲唱法中运用南音声母的影响。我们学习民族声乐要掌握“五音的着力点要准,四呼的口形要正”、“四声要唱对”、“音韵要清真”、“分清尖团字、唱准尖团字”的科学方法,这样才能进一步到达“字正腔圆”的艺术境界。对于歌唱来说,最重要也是最难把握的是语言的活的灵魂,即语言表达生活情感的风格和神韵。歌词语言有的诗意浪漫,有的平铺直白,无论哪一种都要求你在歌唱中将语言把握的典型深刻,细致入微,也就是要唱出语言表达生活情感的风格和神韵来。它与歌曲曲调民族风格的完美结合,才是歌唱的完整的民族风格。所以还是要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学习丰富生动的语言,然后再创造转化为歌唱中的有血有肉的语言。

  3)民族声乐需要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素质。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民族声乐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出现过一批批歌唱家和教育家,这些歌唱家和教育家对民族声乐的理论也研究颇深。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过一次民声的理论高峰,作曲家李焕之、周巍峙、舒模,歌唱家喻宜萱、郭兰英等,都发表过很有价值的文章,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今天的民族声乐面对的问题还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民族声乐应当怎样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多元化还是单元化?关于民族声乐的美学问题,其实民声与美声的不同,主要不在发声方法,而在于不同的民族语言,不同的民族音乐风格,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方法。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国际交流日益增加。随着中国和外国文化的相互交融,这必然对民族声乐的审美情趣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民族唱法在融合西洋音乐的同时,也肩负着走向世界艺术之林的重任。我认为,应该走兼收并蓄的道路,不断的向世界上一切好的唱法学习,学习它们的声乐技巧,学习它们其他的艺术表现牟法,同时,还应将自己的立足点牢牢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上,继承民族声乐的传统,使之发扬光大。民族声乐的存在是依附在民族生存的基础之上的,只要民族存在,民族声乐就不会断流,而且还会向前发展。这是因为:对一个民族而言,存在不是目的,它需要不断的向前发展,而要发展就需要不断的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创造,以满足他们生活和生命的需要。在这种创造中,当然也包括音乐的创作。因此,民族声乐会伴随着各民族的生活与发展生生不息,不断创新发展,并以她独特的艺术姿态展现其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研究民族声乐美学,对于民族声乐的发展提髙有重要意义,就这些问题充分讨论,将会对民族声乐的演唱、教学乃至对整个民族声乐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严格地说,民族声乐不仅有演唱、教学,还要有系统丰富的理论,才能构成一个完整地强大的声乐学派。

  4)应深刻理解民族声乐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问题,在继承中求发展。

      我国民族声乐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我国民族唱法的科学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的问题。继承是指在我国的民族唱法中,对于某些地方特色较浓的演唱要充分研究,充分吸收其中精华的部分,融合进自己的演唱实践,充分发挥其民族性的特点。一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继承,谈不上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是继承的指导方向和最终目标。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继承和发展、民族性和科学性是相对立的,是同一事物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充分认识并良好解决民族音乐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就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既充分吸收民族性,又注重科学性,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现阶段,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方面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持和广大音乐工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积极性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又是同他(她)们始终坚持不懈的向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始终坚持不懈的向外国优秀音乐的学习分不开的,“没有台下千遍苦,哪有台上一枝花”是这种精神最好的体现。而这两种学习,又是与为了使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现代化"和使外来的西方艺术形式"民族化"的反复不断的创作实践密切相联系的。只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