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点,主要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和经济学基础,具有较为开阔的社会科学学术视野和掌握现代教育与管理手段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注重培养硕士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从事教学工作、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和教育决策与管理的咨询工作。
该学位点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4名,博士4名,学术梯队合理,研究成果丰富。近5年来,学位点主持研究各类科研项目40多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7项,教育部、省哲社规划等省部级项目9项,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译著1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4项,其他科研奖23项 。该学位点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成人教育研究、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等方面已形成特色和优势。
学位点负责人刘剑虹,研究员,博士,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通讯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科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分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民办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7项,出版著作3部,获浙江省教育科学重大成果奖、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各类奖项8项。研究成果丰富,特别是“社会结构转型视域中的温州民办教育”(《教育研究》2003年.11),被《中国教育报》界定为"民办教育温州模式",在学界产生较大的影响。
学位点现有2个研究方向:(1)教育管理 (2)教育经济
欢迎全国具有教育学、管理学或经济学本科基础的优秀人士积极报考。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联系人:桂老师
电话:0574—87609279
邮编:315211
E-mail:guiqi@nbu.edu.cn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省重点学科。
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和体育社会问题研究。
目前学位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省哲社规划课题学位点等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30余万元。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承担科研项目50项,其中国家级3项(重点1项)、省部级12项,获科研经费资助近100万元;获省部级奖项1项。科研设施完善,建有3个学科专用工作室和与国家体育总局联网的图书资料室。
学位点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7人。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丛湖平教授,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体育课程标准及教材审定组成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统计专业委员会常委,《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杂志编委,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体育统计学》《体育经济学》全国统编教材4部。主持国家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省政府省长重点项目、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社科类软科学研究项目、浙江省哲社科研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5项。
学位点现设3个研究方向:
(1)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以“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和“体育产业应用研究”为两大研究领域,在体育经纪的中介服务、体育产业的统计应用和体育产业市场供需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系列研究,为浙江省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了体育产业发展决策咨询和政策选择支持。
(2)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从产权理论出发,提出了在公共体育场馆制度调整过程中,产权交易的基本特征、方式和路径。尤其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管理过程中管理权、收益分配权的边界划分和实践运用探索方面做出了创新型工作。
(3)体育社会问题研究:通过对农村居民、知识分子等社会分类阶层群体的调查与研究,提供了反应这些群体体育行为基本特征及相关的建设性意见,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文献支持。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体育学院
联系人: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208
邮编:315211
E-mail:huqiuli@nbu.edu.cn
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人体科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体育学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拥有浙江省财政厅的“运动人体科学专项实验室”、宁波市教育系统的“健康体适能测试中心”和安踏公司共建的“运动装备研究基地”。与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科学重点实验室”。
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与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医学,各研究领域不仅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而且相互间形成了良好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多年来,运动人体科学学位点与国家体育总局多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迪卡侬、安踏等国内外著名体育用品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参与了国家游泳和赛艇队备战奥运会的科技攻关工作和浙江省备战全运会的科技攻关工作。顾耀东博士主持承担的多项运动装备的研发项目,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公认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学位点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3人。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李建设教授,中国运动生物力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精品课程“运动生物力学”负责人,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奥运攻关课题2项,科技厅重大课题1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重大横向项目4项。获科研经费资助3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科研设施完善,建有4600㎡的实验综合大楼,设有多个设备先进的研究实验室及一批先进的精密仪器,有Contrex等速训练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系统、Novel emed和pedar足底压力测试系统、Cosmed心肺功能测试仪、Vicon运动解析系统等大型研究设备。拥有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学术刊物,为硕士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个研究方向的具体研究内容为:
(1)运动生物力学:以数学、力学和医学为支撑学科,着重运动机能测量评价与运动装备研发。近年来在人体运动机能及运动损伤的测量评价、运动技术仿真模拟、运动鞋核心技术设计、运动装备的人-机工效学研发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2)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以运动生理和生化为支撑学科,着重人体运动训练和体育活动的生理生化基础研究。近年来在运动人体机能状态的生物学评定、运动训练和体育健身生物学适应的医学生物学机制及应用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
(3)运动医学:依托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理生化等基础学科,在运动损伤的测量评价和机理研究、健身运动效果的医学评定、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全民健身与运动健康促进学领域等方面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并形成了特色。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体育学院
联系人: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208
邮编:315211
E-mail:huqiuli@nbu.edu.cn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省属高校 “核心力量训练及运动装备研发实验室”和“体育教育训练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科学重点实验室”和宁波市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
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竞技运动与大众健身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目前学位点正承担国家体育总局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省哲社规划课题等科研项目15余项,科研经费30余万元,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省部级15余项,科研总经费15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等各类学术奖励多项。科研设施完善,建有4600㎡的实验综合大楼,有5个学科专用实验室,有Con-trex等速训练系统、Kistler Lnstrumente AG三维测力系统、Novel emed测力板、pedar足底压力测试系统、Novel 测力台、Cosmed心肺功能仪、SIMI Motion运动解析系统等大型研究设备。
学位点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4人。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陈小平教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委员,北京市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主委,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专家组成员,国家网球队科技团队负责人,国家赛艇队2012年奥运备战科技负责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级课题子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6项,项目总经费达100余万元;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参著2部,学术论文23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体育核心期刊17篇),曾获第29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个人贡献奖,体育科学技术奖等。
学位点现设3个研究方向:
(1)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该研究方向强调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训练理论的生物学和教育学基础,强调对经典训练理论的总结和对当代世界训练理论发展趋势的把握。该研究方向涉及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长期控制和竞技状态的短期调整、青少年运动员协调能力的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方法与评价的研究等多个研究重点。
(2)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该研究方向以竞技运动训练和普通人群的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为研究对象,以多个体育基础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为手段,研究力量、耐力、速度和柔韧等主要身体素质的训练理论与方法,同时还研究这些素质与技术、协调等专项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
(3)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从运动训练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研究国内外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现状与发展,根据不同年龄教学对象的生长发育特点研究中小学和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负荷、技能学习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体育学院
联系人: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208
邮编:315211
E-mail:huqiuli@nbu.edu.cn
040304民族传统体育学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体育学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该硕士点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体育教育”国家特色专业作为学科支撑。
学位点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泛亚洲体育科学学会、欧洲传统体育协会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亚洲和欧洲国家民族传统体育流变的比较、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健身研究等。拟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规范化保护和发展上进行理论创新,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繁荣做出贡献。
目前学位点有教授3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6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1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等。近年来,学科团队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项目和省社科规划项目10项,获科研经费资助近80万元,专著、编著20余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获省部级各类奖项2项。科研设施完善,新建了2个学科专用工作室和与国家体育总局联网的图书资料室。
学位点现设3个研究方向:
(1)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的理论与方法:本研究方向特色是吸收教育学学科研究的理论模型与研究范式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训练进行解释、分析、诊断和判别,系统地探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训练更为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体系。
(2)亚洲和欧洲国家民族传统体育流变的比较研究: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选择亚洲和欧洲国家典型区域中开展的传统体育作为研究对象,而且是从动态的角度考察区域变迁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现状及其机理,进而构建可以进行比较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结构模型。
(3)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健身研究: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以不同社会阶层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健身行为为研究对象,在强调运用社会分层和阶层划分的一般理论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注重探究不同社会阶层传统体育养生健身需求、行为和价值观的多样化态势,透视社会阶层分化在传统体育养生健身领域的表征与关联是本研究方向的重要内容。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体育学院
联系人: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208
邮编:315211
E-mail:huqiuli@nbu.edu.cn
050101 文艺学
文艺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学位点依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等学科,以文学理论、文学范畴、文艺美学、民族民间音乐与美术工艺理论等为研究对象,在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以及西方文化霸权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成果。
学位点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学位点负责人赵树功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培养人员,宁波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科带头人,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古代文学研究年鉴》等转载、摘编、收录;出版著作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项、部省级科研项目3项,获省部级学术奖励3次。方向负责人李亮伟教授,主要从事山水审美文化研究,出版有《涵咏大雅》等著作,系宁波市教学名师;方向负责人刘亚斌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文论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霸权的研究》。民族民间音乐与美术工艺理论方向负责人喻辉教授为宁波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美国威斯利安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哲学博士(Ph.D. in Ethnomusicolgoy),曾经旅居美国十六年,从事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音乐研究和教学。现为中国东方音乐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东亚乐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内外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6项,为世界权威音乐百科全书《格鲁夫器乐辞典>(Grove Dictioan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 中国地区唯一特约撰稿人。
近5年来,学位点成员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CHIME》、《WORLD OF MUSIC》、《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SUIC》、《DOWNBEAT》等期刊发表文章100余篇,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
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1)文艺美学;(2)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3)西方文论;(4)民族民间音乐与美术工艺理论。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宁波大学艺术学院
联系人:马老师,魏老师(04民族民间音乐与美术工艺理论方向)
联系电话:0574-87600750,0574-87609452
邮编:315211
E-mail:maxiaoxia@nbu.edu.cn,weiyanping1@nbu.edu.cn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该学位点依托宁波市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立足基础理论研究,重视解决语言应用问题,以现代汉语、传媒语言和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近5年来,学位点共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语文研究》、《汉语学报》、《汉语学习》、《当代修辞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规划课题5项、其他课题20余项,出版著作4部。
学位点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4人。学位点负责人沈怀兴教授主要从事词汇理论研究,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国家课题1项,教育部规划课题1项,著有《汉语商论》等著作。方向负责人陈月明教授主要从事传媒语言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著有《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等。方向负责人聂仁发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法和语篇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现代汉语语篇研究》等。
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1)现代汉语;(2)传媒语言;(3)对外汉语教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联系人:马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750
邮编:315211
E-mail: maxiaoxia@nbu.edu.cn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言文字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开始招生。该学位点依托宁波市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以近代汉语、中古汉语和汉语方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明清俗字俗词语、中古汉语词汇、浙江畲话、赣方言、吴方言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已经形成一定特色。
学位点共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博士2人。学位点负责人周志锋教授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先后出版专著2部,合著3部,发表论文150多篇;方向负责人宋闻兵博士主要从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著有《〈宋书〉词语研究》等;方向负责人赵则玲教授主要从事浙江畲话及吴方言研究,著有《浙江畲话研究》等。
近5年来,学位点共出版著作7部,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方言》《民族语文》《辞书研究》《语文建设》《语言科学》及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及省、市级课题15项,获得省、市级奖项12项。
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1)近代汉语;(2)中古汉语;(3)汉语方言。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联系人:马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750
邮编:315211
E-mail:maxiaoxia@nbu.edu.cn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在唐代文学、明清小说、地域文化与文学、古代文学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定特色。
学位点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3人,其中博士6人。近5年来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一级以上核心刊、报及其它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10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浙江省哲社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
学位点负责人张如安教授长期从事区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在《文学遗产》、《文献》等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70余篇,有4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著作4部。方向负责人左洪涛教授长期从事金元文学研究,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在《文学遗产》、《文献》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有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方向负责人李建华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隋唐文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学位点现有三个方向:(1)唐宋文学研究;(2)元明清文学研究;(3)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联系人:马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750
邮编:315211
E-mail:maxiaoxia@nbu.edu.cn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点是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2004年开始招生。学位点的研究涵盖了20世纪中国文学、文艺学、文化批评等,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和应用性,学科带头人为南志刚教授为浙江省文艺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位点设有“20世纪中国文学文类研究”、 “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批评”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三个研究方向,方向负责人分别为赵江滨教授、南志刚教授、任茹文副教授。本学位点共有10名教师,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博士6人。年龄、支撑、学历结构合理,专业特长互补。近5年来,学位点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文艺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文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获得省市级学术奖项7项。与此同时,学科积极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在浙东文学与文化研究、传记文学研究、宁波现代作家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颇具影响的成果。
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1)20世纪中国文学文类研究;(2)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与文化批评;(3)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联系人:马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750
邮编:315211
E-mail:maxiaoxia@nbu.edu.cn
050ZZ1文艺与新传媒
文艺与新传媒是一级学科学位点中国语言文学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3年首次招生。学位点依托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学等学科,以新媒体条件下的新文艺样式和传播方式为研究对象,探索文艺形态、观念、审美的新变化。这是一个全新学科和研究领域,具有学科交叉性。
学位点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设有“大众娱乐文艺与新媒体”、“文学与新传媒”和“网络文艺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学位点兼“大众娱乐文艺与新媒体”方向负责人陈月明教授主持国家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获省部级社科学术奖2次。“文学与新传媒”方向负责人贺雪飞教授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网络文艺研究”方向负责人李海峰主持国家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项。近5年来,学位点成员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浙江社会科学》、《北方论丛》、《现代传播》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1)大众娱乐文艺与新媒体;(2)文学与新传媒;(3)网络文艺研究
060200 中国史
本一级学科学位点下设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东亚史五个研究方向。其中,专门史为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硕士学科授予权;中国近现代史在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充分依托独特的地域优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相关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主要学术力量。同时,本学科还拥有“浙东文化与宁波文化大市建设研究中心”(宁波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建)和“浙东学术研究基地”(宁波市社科基地)二个研究基地。
本一级学科现有教授10名、副教授8名。学科带头人龚缨晏教授,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五个二级点带头人分别是钱茂伟教授(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王万盈教授(中国古代史)、陈君静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张伟教授(专门史)、龚缨晏教授(东亚史)。
本学科立足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前沿,力求深层次、多视角地探究中国及相关区域的历史,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文史》等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50部,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近百项,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以及省、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展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本学位点研究方向有:
(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本方向在中国史学史研究尤其是明代史学研究,处于全国前沿位置,而中国方志学史研究则在全国其他高校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中是独一无二的。
该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5人。学位点负责人钱茂伟教授,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三个研究方向负责人分别为钱茂伟教授、唐燮军副教授、沈松平副教授。
近年来,在《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学术月刊》、《文献》、《文学遗产》、《中国地方志》等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省社科基金项目8项,获省、市级社科成果奖10项,展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本研究方向细分为:①史学理论;②中国史学史;③中国方志学史。
(2)专门史
专门史为浙江省重点学科,研究对象是以浙江为主要切入点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研究该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对外交往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从而为当前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近5年来,共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近100篇,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社科项目近10项,获得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余项。
本方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其中博士6人。学位点负责人张伟教授,主要从事浙东学术史研究,是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宁波市浙东文化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三个研究方向负责人分别是张伟教授(区域文化史研究)、李小红副教授(区域社会经济变迁)、谷雪梅副教授(区域政治与对外关系)。
本研究方向细分为:①区域社会经济变迁;②区域文化史研究;③区域政治与对外关系。
(3)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立足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前沿,致力于吸收和借鉴不同学科研究方法,力求深层次、多视角探赜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承担科研项目20多项,获省、市级社科成果奖10余项,展现出较强的科研实力。
该方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其中博士4人。学位点负责人王万盈教授,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和中国经济史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独著、参著8部。三个研究方向的负责人分别是邢舒绪副教授(宋元史)、贾庆军副教授(明清史)。
本研究方向细分为:①魏晋南北朝隋唐史;②宋元史;③明清史。
(4)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立足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前沿,力求深层次、多视角地探究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演进,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城市史、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海外中国学、民国史、近代宁波商帮等诸多领域,颇具研究特色和实力。
该方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博士5人。学科带头人陈君静教授。三个研究方向带头人分别是王瑞成教授(近代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变迁)、陈君静教授(近现代中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交流)、孙善根研究员(民国史)。
近年来,在《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承担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和省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获省、市级社科成果奖10项,展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本研究方向细分为:①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及社会变迁;②近现代中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交流;③民国史。
(5)东亚史
东亚史的研究范围涵盖东亚交通史、东亚文化史、日本史等诸多领域。
该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6人。学科带头人龚缨晏教授,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宁波大学历史学学科团队带头人、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三个研究方向带头人分别是龚缨晏教授(东亚交通史)、刘恒武教授(日本史)、周莉萍副教授(东亚文化史)。
近年来,先后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古代文化》(日本)等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承担各类课题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哲社规划课题6项),研究成果有多项获教育部、省、市级优秀社科成果奖(其中获教育部高校人文成果二等奖1项、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项),展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本研究方向细分为:①东亚交通史;②日本史;③东亚文化史。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联系人:马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750
邮编:315211
E-mail:maxiaoxia@nbu.edu.cn
125401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该硕士点面向21世纪浙江及全国沿海地区旅游业发展,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近5年来,本学位点共承担国家教育部、国家旅游局,浙江省社科规划办科研项目8项、厅市级科研项目40余项,企业委托及国际合作项目近10项,科研总经费已达100余万元。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0余人次。
学位点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其中博士6人。学位点现有三个研究方向:(1)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2)文化与遗产旅游旅游;(3)海洋生态旅游。
学位点负责人及学术骨干:李瑞,博士,教授,宁波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带头人,宁波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宁波大学旅游经济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滨海旅游研究;周彬,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开发以及海洋生态旅游研究;舒肖明,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学以及文化与遗产旅游研究。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联系人:马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750
邮编:315211
E-mail:maxiaoxia@nbu.edu.cn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是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宁波市重点扶植学科。学位点培养在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英语教育和英汉翻译等方面的高级应用与研究人才。近5年来,学位点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文章80余篇,出版专著20部,主持国家、省市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各级各类学术奖20余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10名、副教授18名,其中博士7名、硕士20名,留学回国人员18名。
学位点负责人王松林,“甬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外国语言文化”(外国语言文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浙江省重点专业(优势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Cambridge Quarterly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4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结题获优秀成果;获省哲社优秀成果奖1项。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及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1项。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赵伐教授、范谊教授、芮渝萍教授、段汉武教授、南佐民教授、胡超教授、范琳教授等。研究方向包括英美文学、加拿大文学、文学评论、商务英语、英语教育、普通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等。
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1)英语文学(含英语国别文学、比较文学);(2)英语语言学(含英语教育、专用英语、跨文化交际);(3)翻译理论与实践(含英汉翻译理论、口笔译实践、应用翻译)。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联系人:罗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69
邮编:315211
E-mail:luohui@nbu.edu.cn
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
日语语言文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外国语言文化” 重点研究基地,设有日本研究所。培养日本研究、日语教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近5年来,学位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文章40多篇,出版著作9部,主持省市级各类科研项目15项,获各级奖项10余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8名,其中博士4名,留学归国人员17名。
学位点负责人郭勇,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日比较文学。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得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3项,曾主持浙江省哲社重点项目1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该学位点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张正军教授、杨洪鉴副教授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日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日语教育等。
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1)日语语言学(含中日比较语言学、日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翻译理论与实践);(2)日本文学(含中日比较文学);(3)日本文化(含中日比较文化)。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联系人:罗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69
邮编:315211
E-mail:luohui@nbu.edu.cn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外语语言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近5年来,学位点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9部,主持国家、省市级各类科研项目18项,获得省市学术奖10余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12名,其中博士6名、硕士20名、留学回国人员18名。
学位点负责人王文斌,博士,教授,博导,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 培养对象,宁波市高校名师,1992-1993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主攻语义学和翻译理论;1995-1997年留学加拿大McGill大学,主攻句法学和语义学。近年来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及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6部,获省、厅级科研成果奖6项。目前正在主持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曾应邀赴浙江大学、南昌大学等10几所高校作学术报告。该学位点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于善志教授、杨成虎教授、许希明教授、罗思明教授等。研究方向有理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英汉对比与翻译、二语习得等。
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1)理论语言学;(2)应用语言学;(3)英汉语对比与翻译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联系人:罗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69
邮编:315211
E-mail:luohui@nbu.edu.cn
0502Z1 翻译学
翻译学学位点为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国家英语特色专业建设、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以及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它直接关涉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的英美文学、英美文化、西方文论等方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的英汉语对比与翻译,以及日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的语言、文学与文化。翻译学二级学科主要侧重培养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门人才。近年来,学位点在在《中国翻译》、Babel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6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15部。主持省哲社规划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一般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9名,其中博士2名、硕士12名,留学回国人员8名。
学位点负责人卢植,博士,教授、博导。现任宁波大学一级特聘教授,宁波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际应用语言学会会员、国际认知语言学会会员、中国认知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大学外语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部、省级等项目6项;著编专著4部、译著1部、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2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教育部高教司研究类论文二等奖1项,多次获市级“优秀教师”和“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赵伐教授、杨成虎教授、王红阳教授、张明林副教授、牛新生副教授、贺爱军副教授等。研究方向有加拿大文学作品译介与研究、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国翻译史与翻译中的文化批评研究从事汉语公示语翻译研究;从事新闻传播的翻译研究与实践等。
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1)加拿大英语文学作品译介与研究(2)翻译理论研究(3)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其中,加拿大英语文学作品译介与研究以现当代文学作品译介与研究为重点。翻译理论研究方向从功能语言学与文化批评的视角研究翻译理论。对外文化传播研究方向侧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联系人:罗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69
邮编:315211
E-mail:luohui@nbu.edu.cn
070101 基础数学
基础数学是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浙江省和宁波市重点学科,设有基础数学研究所。
学位点的研究对象涉及现代核心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领域,重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组合数学、代数学,及其在密码学方面的应用问题;几何学及其应用问题;微分方程及其应用问题、调和分析、函数逼近论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问题;概率论、随机过程、随机微分方程及其在金融等领域的应用问题。
近3年来,学位点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2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0余篇。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7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2项、市厅级和国际合作项目21项,科研总经费 605万元。
学位点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8人。学科带头人屈长征教授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不变几何流及其与可积系统的关系、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对称、不变量、几何性质及适定性问题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有110篇被SCI收录,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 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和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等项目。方向负责人徐允庆教授,现为基础数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组合设计和密码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8篇,其中被SCI检索11篇,EI检索7篇,国内一级核心期刊论文4篇。方向负责人王金平教授,主要从事调和分析、图像重建与处理、逆问题及其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完成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教育厅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被SCI、EI检索和国内一级核心期刊的论文有16篇。
学位点现有4个研究方向:(1) 代数学、数论与组合数学:Hopf代数、环论、矩阵论及其应用、组合设计、代数数论、李群与李代数等;(2) 微分方程:非线性椭圆型偏微分方程、非线性抛物型方程、非线性色散方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对称及几何性质、随机微分方程等;(3) 函数论与泛函分析:调和分析,函数逼近论,非线性泛函分析等;(4)几何与拓扑:子流形几何、芬斯勒几何、几何流、微分几何与可积系统等;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理学院
联系人:穆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794
邮政编码:315211
E-mail: munan@nbu.edu.cn
070104 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浙江省和宁波市重点学科,设有应用数学研究所。
学位点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通过研究和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现代科学技术及灾害天气预测、计算机、信息、控制、管理、经济、金融、社会和人文科学中提出的大量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
近3年来,学位点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2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0余篇。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7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2项、市厅级和国际合作项目21项,科研总经费 605万元。
学位点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8人。学科带头人贺劲松教授,入选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超对称的数学理论及其应用、经典可积系统以及量子可积系统的研究工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已发表论文45篇,其中被SCI检索40篇。方向负责人朱全新教授,从事马氏过程、马尔可夫决策过程、随机微分方程以及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发表论文40篇,其中SCI 检索28篇。方向带头人葛红霞副教授,从事城市交通流理论、偏微分方程无网格方法及奇摄动理论研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已发表论文近40篇,期中被SCI检索20余篇。
学位点现有4个研究方向:(1) 非线性数学物理: 可积系统、非线性波、非线性大气与海洋动力学等;(2) 信息科学中的数学方法:计算机代数、密码学、图像处理、计算几何、运筹与控制、微分方程数值方法等;(3)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 随机过程、马尔可夫过程、随机微分方程等;(4) 金融数学:宏微观经济模型、金融中的随机数学、金融中的统计方法、风险管理的数学方法等。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理学院
联系人:穆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794
邮政编码:315211
E-mail: munan@nbu.edu.cn
070201 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是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浙江省重点学科和宁波大学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设有理论物理研究所。
本学位点以量子场论、非线性科学以国际前沿课题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灾害天气、气候中的数学问题,场论(弦论、引力、宇宙学等),低维强关联系统,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及相关代数,金融物理学和复杂系统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物理系统的内在规律,从而达到认识自然,服务社会的目的。
目前学位点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基金”、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
学位点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5名、讲师5名,其中博士10名。学位点负责人楼森岳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首批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Commun. Theor. Phys.和Chin. Phys. Lett. 编委。主持完成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发表的论文已被引用约2900余篇次。学科带头人岳瑞宏教授,宁波大学“甬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卡弗里理论物理所(KITPC) 国内顾问委员,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物理学专业),曾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曾参加国家重大项目"八五攀登计划"、日本文部省合作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十多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90多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一项,以及省部级项目多项。
学位点现有4个研究方向:(1)非线性物理与数学物理;(2)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3)金融物理学和复杂系统动力学;(4)引力理论与量子宇宙学;(5)相对论量子信息。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理学院
联系人:穆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794
邮编:315211
E-mail:munan@nbu.edu.cn
070205 凝聚态物理
凝聚态物理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浙江省重点学科和宁波市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设有凝聚态物理研究所。
学位点主要研究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凝聚态物质的结构间相互作用和粒子的运动规律、动力学过程以及它们与物理性质之间的联系,新型材料的设计制备。
目前学位点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近20项,科研经费250余万元,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学位点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学位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诸跃进教授,在聚合物体系自组装、纳米材料、铁电薄膜、新型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在ACS nano, Phys. Rev. B,J. Chem. Phys.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发明专利6项。王军教授在磁性纳米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应用性成果,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30余篇文章,部分成果在企业得到应用。
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1)软凝聚态物理:聚合物体系自组装、纳米药物结构;胶体动力学;随机共振和混沌共振;表面与界面系统的反应扩散动力学;(2)介观体系结构与性质:半导体量子点、碳纳米管、石墨烯等低维系统的电子结构及输运性质;(3)纳米材料与器件:纳米磁性材料、磁性纳米颗粒和空心球、纳米核壳结构材料:新型低成本太阳能电池,高储能密度聚合物电介质材料与超级电容器。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理学院
联系人:穆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794
邮编:315211
E-mail:munan@nbu.edu.cn
070207 光学
光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浙江省重点学科和宁波大学优势特色学科,设有光学研究所。
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量子现象,量子光学和新型光电子器件原理、设计与特性测量。
目前学位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300余万元,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建有设备总值近400万元的实验室。
学位点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1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4人。学位点负责人宋同强教授,近年来先后主持过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录用,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目前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2002年获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4年获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四位)。梁先庭教授在量子信息与量子器件研究、化学与生物小分子量子性质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在Phys. Lett. A、Chem. Phys. Lett.与Phys. Rev. B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被聘为台湾成功大学客座专家。
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1)量子光学: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量子现象;(2)非线性光学:光学材料的非线性效应及应用;(3)超快激光生物物理学:量子生物学与超快激光测量。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理学院
联系人:穆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794
邮编:315211
E-mail:munan@nbu.edu.cn
0702Z1 光电子学
光电子学是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隶属于一级学科学位点物理学,依托浙江省重点学科和宁波大学优势特色学科,设有光电子技术研究所。
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为导波光学与光传感技术、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和微纳光电子学。
目前学位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项目,宁波市国际合作计划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光电子技术方向有设备总值近400万元的实验室,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以宁波市光电子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具有总价值400多万的设备可用于研究和产品开发。
学位点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2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7人。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周骏教授,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美国光学学会、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在光电子功能材料和光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国际高水平杂志 Optics Lett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和Optics Express等刊物发表论文11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基金、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项目、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和宁波市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等17项,2002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通讯表彰(TWAS Newsletter, Feb.2002),1999年和2005年,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次;2010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次,2009年获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2010年被宁波市委市政府授予宁波市“劳动模范”称号。
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1)导波光学与光传感技术:光纤与波导器件光传感技术及其产品开发;(2)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子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光电子器件的设计与特性测量;(3)微纳光电子学:微纳光电子学理论、新型光子器件的原理、设计与微纳制备技术研究。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理学院
联系人:穆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794
邮编:315211
E-mail:munan@nbu.edu.cn
0702Z2 固体电子物理
固体电子物理是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隶属于一级学科学位点物理学,依托浙江省重点学科,主要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固体电子物理基础知识又具备在固体电子材料与固体电子器件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位点主要研究电子(或空穴)在固体材料和器件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固体电子材料(特别是新型固体电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制备, 固体电子器件(尤其是新型固体电子器件)的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等。
目前学位点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5项,以及人才工程科研项目2项,科研经费总计354万元。本学位点团队近五年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9篇。
学位点现有教授和研究员4名(其中包括浙江省钱江特聘教授两名),副教授和副研究员4名,讲师2名。本学位点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学位点负责人王能平研究员是浙江省钱江特聘教授,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人才工程等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在Phys. Rev. Lett., Nano Lett., Phys. Rev. A, Phys. Rev. B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浙江省钱江特聘教授潘孝胤研究员已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人才工程等多个科研项目,他在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以及该理论在量子化学、纳米材料等方面应用的研究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已将其研究结果发表在Phys. Rev. Lett., Phys. Rev. A, J. Chem. Phys.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学术骨干段香梅研究员已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人才工程等多个科研项目, 近年来在Appl. Phys. Lett., Phys. Rev. B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学位点现有如下3个研究方向:
(1)低维结构材料与纳米电子器件:研究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石墨烯、以及纳米线中的电子输运性质;用分子束外延(MBE)技术制备半导体量子点,研究其光学特性,以及用DNA纳米技术来制备具有独特性能的纳米结构;研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在光的作用下,表面以及吸附于表面的分子的激发态性质。
(2)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氧化物光催化剂的能带调控理论,以期提高材料对可见光的响应;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和制备,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界孔膜制备技术及与之相关的基本物理化学问题、界观尺度电荷转移及其传输机制的研究,新型电解质的探索及其电子转移与传输基础研究,高效、稳定、低成本柔性电池研究以及电池组装技术。
(3)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新型介电材料、压电陶瓷、铁电材料的制备技术和方法,探讨各种电子功能材料的结构、性质、物理机制等基础问题,并探索其在电子材料元器件、新型传感元器件等方面的应用。
学位点主要就业方向:1) 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 到电子和微电子企业从事科研、生产、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 3)在学校或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理学院
联系人:穆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794
邮编: 315211
E-mail:munan@nbu.edu.cn
070301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作为浙江省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学科、宁波市无机化学重点学科的主要支撑学科,本学位点设立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无机功能材料化学;(2)配位化学;(3)稀土磁性材料;(4)无机-有机复合材料,(5)应用无机化学,其学科特色在于体现无机化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主要发展无机固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的研究,既有探索新颖无机固体物质自组装合成以及晶体结构的基础研究,又有突出固体功能材料制备科学的应用基础研究,部分研究课题延伸到新材料应用技术领域。
学位点现有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5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名、第二层次2名。近五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前期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浙江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宁波市科技攻关重大项目1项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还承担多家单位委托技术开发项目10余项,各类科研项目经费合计1000多万元。近五年来在国内外重要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50多篇,其中SCI/EI收录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该学位点建立了设备先进的化学合成、材料制备、分析测试等专业实验室,拥有价值达3500多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
本学位点陈忠仁教授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199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工及化学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rubbs教授,1998年至2000年在斯坦福大学及霍尼韦尔从事博士后研究,多年担任普利司通美国公司高级科研人员、核心管理团队成员,2011年作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担任宁波大学材化学院院长。陈忠仁教授长期从事以高性能橡胶为主的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开发,已在相关领域取得系列重要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如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杂志以封面主题发表了相关原创性研究成果,已成为国际软材料领域纳米结构加工的标准方法;发展了软材料开裂磨损理论与仿生原理,成功主持了新一代高性能橡胶材料的工业合成及产业应用。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催化聚合与高分子复合材料。
学位点负责人陈红兵研究员曾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获博士学位,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华东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在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目前是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选。长期从事无机功能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的研究,曾主持国家973计划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优先主题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在光电功能晶体材料领域做出有特色的研究成果,迄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申报中国发明专利8项,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
学术带头人刘新才教授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西北工业大学、南昌航空学院、宁波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期从事磁性功能材料、金属材料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国家支撑计划、浙江省纳米专项重大项目、宁波市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05应用无机化学研究方向由应用固体化学研究中心教师指导。学术负责人郑岳青研究员:博导、德国科隆大学博士、德国马-普固体所博士后、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省十大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从事应用无机化学方向内有关环境、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10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在Inorg. Chem., CrystEngComm., Cryst. Growth & Des.等十余种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被他人SCI论文引用800余次,单篇SCI最高引用近100余次,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4件。担任Inorg. Chem, Chem. Commun., CrystEngComm等十余种国际刊物的稿件Reviewer,已培养博士、硕士20余人。
本学位点其它指导教师均在国内外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大部分指导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进修经历,在各自学科领域具有比较丰富的学术积累。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宁波大学应用固体化学研究中心
联系人:陆老师,朱老师(05应用无机化学方向)
联系电话:0574-87609984,87600792
邮编:315211
E-mail:caihuaxueyuan@126.com,zhuhonglin1@ nbu.edu.cn
070304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浙江省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学科。
学位点现有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13人,博士1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名、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5名。学位点目前承担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浙江省科技攻关、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基金、宁波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研究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 和EI收录论文200余篇。学位点拥有多台X光衍射、各类光谱、色质联用、元素分析、综合热分析、电化学、高效液相色谱等相关大型仪器,最近还订购安装了一批用于高分子材料研究的一流设施,包括无水无氧操作及多台聚合反应器等合成设备,高温及低温凝胶色谱仪、流变仪、原子力及场发射扫描显微设备、小角X光散射仪等分子与凝聚态表征仪器,橡胶加工、力学性能测试等成套加工与性能测试设备等,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良好条件。
学位点拥有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每年选派优秀硕士研究生赴海外交流。与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的项目交流和研究工作已进行多年。最近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顶级名校达成了研究生交流意向,聘任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内的多位著名高分子材料专家为研究生兼职导师。学院还聘任了包括三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类国家特聘专家在内的高科技企业掌门人作为客座教授联合培养研究生。宁波市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北仑商检局等单位作为该学位点的实践基地,同时为该学位点优秀硕士毕业生提供理想的就业渠道。
学位点陈忠仁教授,2010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全职在宁波大学工作,担任材化学院院长。陈忠仁教授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199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工及化学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rubbs教授,1998年至2000年在斯坦福大学及霍尼韦尔从事博士后研究,多年担任普利司通美国公司高级科研人员、核心管理团队成员。长期从事以高性能橡胶为主的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开发,已在相关领域取得系列重要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如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杂志以封面主题发表了相关原创性研究成果,已成为国际软材料领域纳米结构加工的标准方法;发展了软材料开裂磨损理论与仿生原理,成功主持了新一代高性能橡胶材料的工业合成及产业应用。目前从事金属有机催化聚合、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加工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
学位点负责人梁云霄教授,1988年7月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 2004年7月获得南开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入选者。早期从事物质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理论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多孔材料、光电等能量转换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制备、结构与性能关系和应用研究。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在Phys. Chem. Chem. Phys., J. Solid State Chem., Crystal Growth & Design, Cryst.EngComm, J. Mol. Struct. (Theochem)和化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主要学术带头人梁洪泽研究员获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学位,日本JSPS特别研究员,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学位点就业方向:本学位点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适合于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在材料、化工、冶金等产业部门从事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也可以到国内外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
学位点设有3个研究方向:(1)高分子物理化学:高分子聚集态结构表征、有机纳米材料多尺度加工、高分子复合材料界面调控、疲劳失效机理与延寿;(2)催化化学:金属有机催化聚合、酶催化、催化新材料、环境友好催化材料;(3)功能材料物理化学:无机-有机杂化/复合材料、先进能源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应用;有机配体设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解析及其在催化、荧光材料等中的应用。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联系人:陆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984
邮编:315211
E-mail:caihuaxueyuan@126.com
080102 固体力学
固体力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与机械工程、土木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有着密切联系和合作。学位点依托于省部共建冲击与安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宁波市压电器件技术重点实验室。
宁波大学在固体力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注重结合工程实践,长期承担着来自于实际工程问题如弹性波分析、结构和材料动力学以及复合材料的损伤和演变等固体力学方向的新颖课题。工程结构和材料的冲击动力学和压电器件中的弹性波研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并为力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和深造机会。学科提倡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鼓励研究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和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过程,并通过企业合作伙伴为研究生创造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
宁波大学力学学科学术气氛浓厚,学术交流频繁,有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讲座教授和兼职教授。与国内外企业的广泛联系为同学们创造了实习和就业的机会,与北美高校的合作为同学们提供了留学和深造选择。力学学科的博士点为学科发展增添了发展动力和广阔前景。学位点负责人王骥教授多次在国际会议和科研机构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是IEEE高级会员,也是IEEE的三个学术会议的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王骥教授是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力学专业工作组的创建组长,也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第49技术委员会的专家。王骥教授也是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兼职博士生导师,多家企业的技术顾问/董事,在压电声波器件的研究方面发表的SCI/EI论文200多篇,组织了多个国际国内专业会议。固体力学方向导师还包括多位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他们都有着在世界知名高校学习的经历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经验,承担着高级别的科学研究项目。固体力学方向的研究生导师的在研项目包括用于压电器件和传感器的电磁弹性固体高频振动理论、结合大型工程结构开展的混凝土强度演化过程以及用于桥梁结构保护装置设计的结构动力分析技术等。
宁波大学固体力学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固体中的波;(2)材料细观力学; (3)结构冲击动力学。
学科网站:http://mech.nbu.edu.cn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联系人:吴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980
邮编:315211
E-mail:wuliqing@nbu.edu.cn
080104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于1998年及200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学位授予权,依托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08年批准)、省部共建冲击与安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冲击与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
学位点与土建工程、机械工程等工程领域紧密结合,研究重点探索材料与结构的动态响应及非线性计算结构力学,涉及工程科学和国防技术研究前沿。
近5年来,学位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作为参加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7项,主持省部级基金15项,纵向课题经费达1100多万元;主持各类横向课题100多项,总经费达900万元;在国际著名杂志及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文献收录48篇),出版专著3部;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3项,获美国专利3项。
学位点现有正高职称12人,副高职称9人,中级职称6人,其中: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3人,浙东学者1人,博士生导师(含兼职)1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博士10人,硕士3人。本学位点已形成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能创新攻坚的梯队。学科负责人周风华研究员,1996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航空宇宙工学科(系),工学博士,曾先后在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和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任职。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5篇,其中SCI收录25篇,EI收录32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项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学术带头人有:王骥,浙江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电子器件力学研究;杨黎明,浙江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应力波与材料的动态响应;陈建康,浙东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流变学研究;董新龙,教授,从事冲击动力学研究;蔡泽伟,教授,从事海岸结构力学问题研究。
学位点现有4个研究方向,分别为:(1)结构冲击动力学;(2)材料动态力学行为及应力波;(3)电磁弹性力学与弹性波;(4)近海工程交叉力学。硕士生所有科研方向均有国家级基金支持,具有良好的科研发表业绩。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联系人:吴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980
邮编:315211
E-mail:wuliqing@nbu.edu.cn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学位点依托“机械工程”浙江省重点学科、宁波市重点学科(A类)以及浙江省零件轧制成形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学位点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核心,以制造系统的数字化为纽带,研究敏捷化制造系统的建模与分析、制造业信息化理论与应用技术、分散网络化制造的运作原理、面向敏捷制造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等。近3年来,学位点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和省部级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学位点负责人方志梅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浙江省首届教学名师,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任宁波大学阳明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工程图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敏捷制造系统构建与运行、中小制造企业及其群体的信息化系统及应用、企业群体供应链管理与运行优化、企业生产计划优化与过程控制等,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研项目10项,参与各级各类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2本。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改革成果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宁波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参与完成的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宁波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12名,副教授14名,具有博士学位20人,博士生导师(兼)4人。
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1)敏捷制造系统;(2)生产计划与控制;(3)数字化制造技术。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联系人:吴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980
邮编:315211
E-mail:wuliqing@nbu.edu.cn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学位点依托“机械电子工程”浙江省重点学科(A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宁波市重点学科(A类)以及宁波大学“现代制造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学位点以机械电子工程为核心,综合运用机械工程、机电一体化、CAD/CAM等现代先进技术,开展机电产品及装备、模具设计、零件先进成形与制造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下设有机电模具研究所、生产工程研究所、宁波市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近3年来,学位点主持2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学位点负责人束学道为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机械团队学术带头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国际边界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锻压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有塑性加工工艺与设备、新型冶金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边界元数值方法及在轧制工程上的应用等。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EI、SCI收录40多篇。
学位点现有教授12名,副教授14名,具有博士学位20人,博士生导师(兼)4人。
学位点现有4个研究方向:(1)机械设计及理论;(2)机电测控技术;(3)模具设计与成型优化技术;(4)零件轧制成形技术。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联系人:吴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980
邮编:315211
E-mail:wuliqing@nbu.edu.cn
080902电路与系统
电路与系统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是浙江省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浙江省重点学科、宁波市重点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学位点依托教育部工程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宁波市重点实验室。
学位点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前沿,开展低功耗VLSI电路设计理论和技术、新型数字逻辑电路实现方法、数字系统设计与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微纳系统设计、多媒体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终端软件、高分辨率数码成像系统、多媒体信号处理与图像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技术研发和应用开发工作。承担和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发力量,强调产学研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学位点负责人夏银水博士,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点共有导师17人,其中教授7名。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电子系统设计与开发、微纳系统设计。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尤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40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nbu.edu.cn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是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是浙江省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隶属于2006年获批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点。学位点依托教育部工程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宁波市重点实验室。
学位点主要开展移动通信与宽带无线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关键技术、通信终端软件技术、无线射频技术、光纤无线电技术、多媒体通信、网络通信与信息安全、光通信新技术、光纤传感技术、红外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承担和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学位点负责人徐铁峰,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点共有导师26人,其中教授8名。学位点现有4个研究方向:无线通信技术和终端技术、光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与信息安全、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尤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40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nbu.edu.cn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是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是浙江省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隶属于2006年获批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点。学位点依托教育部工程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宁波市重点实验室。
学位点主要开展数字音视频处理、通信信号处理、信息融合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承担和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强调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实用化、本地化,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发力量,带动本地企业发展,形成了自身特色。
学位点负责人蒋刚毅,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点共有导师14人,其中教授5名。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数字音视频技术、通信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系统。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尤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40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nbu.edu.cn
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授予点,是浙江省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学位点依托教育部工程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宁波市重点实验室。
学位点在机器学习、机器视觉、自然计算、人机交互、多媒体信息检索;图像处理、虚拟现实、数字娱乐;无线网和传感网、延迟容忍网、移动计算;信息检索、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信息融合与处理、智能系统与控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承担和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学位点负责人赵杰煜,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点共有导师18人,其中教授5名。学位点现有5个研究方向:自然计算理论与应用、图形图像与人机交互、网络与移动计算、信息检索与知识发现、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尤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40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nbu.edu.cn
070502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近年来,本学位点以宁波市重点学科为平台,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基金、宁波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10项,总科研经费 2000 余万元。学位点有专职硕士生导师23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7名,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约占80%。
学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国21世纪议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将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核心,运用3S(GIS、RS、GPS)技术为代表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从不同时空尺度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的演变规律、互动机制、发展趋势及空间配置等重大问题,特别是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优化、地理信息技术集成等方面研究特色明显,学术成果丰硕。学位点负责人李加林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宁波市4321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近10项,主要从事海岸带资源环境、遥感与GIS应用、生态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本学位点有3个主要研究方向:(1)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主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研究人类干预下的资源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重点为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保护、农村生态规划与环境整治、环境演化与古人类活动的互馈机制、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水资源利用、湿地利用与保护等。方向负责人为张殿发研究员。(2)区域研究与城乡发展。紧扣区域发展及城乡建设管理中的热点问题,研究重点为港口城乡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海洋开发与海洋经济等。方向负责人为王益澄教授。(3)空间地理信息集成。致力于3S技术理论探索及集成应用,研究重点为空间信息挖掘、数字城市建设、城市脆弱性评估、土地利用、土地整理及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等。方向负责人为邹逸江教授。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
联 系 人:战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37
邮编:315211
E- mail:zhanhong@nbu.edu.cn
081401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土木工程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本学位点依托于土木工程浙江省重点学科、浙江省重点专业、宁波市重点学科。宁波大学土工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动三轴试验系统、全自动三轴试验系统等先进的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占地面积约400平米。
学位点现有四个研究方向:1) 软基处理与基础工程;2) 软土地下工程;3)岩土工程测试技术;4) 岩土工程可靠性及优化设计技术。研究重点为软基处理、基础工程及地下工程的优化设计计算理论和新型技术及可靠性研究,既紧跟岩土工程前沿,又注重岩土的区域特点和工程应用。
近5年来学位点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政府资助课题10余及大量的横向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0余篇,出版了《土力学》、《结构力学》等专著和教材8部。学位点教师梯队中有正高职1人,副高职9人,其中博士学位8人。
学位点负责人郑荣跃教授为建工学院院长、土木工程学科团队带头人,浙江省高等学校本科土建类与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主要从事土动力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可靠性与风险分析等研究和工程应用工作。
本学科方向负责人刘干斌博士,副教授,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理论与数值委员会委员,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软土地下工程。本学科主要学术骨干梧松副教授、熊良宵副教授、朱剑锋博士、王艳博士。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
联 系 人:战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37
邮编:315211
E- mail:zhanhong@nbu.edu.cn
081402结构工程
结构工程是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点,目前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的二级学科硕士点,依托于土木工程浙江省重点专业,浙江省重点学科,相关实验室为宁波市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拥有先进的MTS多向加载试验系统、长柱实验机、高频疲劳实验机、多功能火灾试验炉等先进仪器设备,实验条件优越。
学位点现有四个研究方向:(1)钢结构;(2)混凝土结构;(3)组合结构;(4)桥梁结构。研究重点为探索钢结构、组合结构、以及新型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与实验,研究内容涉及结构工程学科的许多前沿问题。近5年来承担完成各类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13项,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检索50余篇,目前梯队成员已培养硕士生30余名。出版了《钢结构设计》、《计算结构力学与程序设计》等多部专著和教材。学位点教师梯队中有正高职3人,副高职7人,博士12人。
学位点负责人王新堂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担任宁波市土木建筑学会钢结构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钢结构协会稳定与疲劳分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高校名师培养对象、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选、全国钢结构教学委员会委员、宁波市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空间结构》杂志编委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48篇,获得授权专利8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部。主要从事钢结构、组合结构、结构抗火及空间结构研究。
学术带头人李玉顺教授为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木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目前主要从事钢结构与组合结构方面的研究。学术骨干王万祯副教授从事钢结构研究工作,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宁波市钢结构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李俊华副教授从事组合结构抗震、抗火等方面的研究。丁勇副教授从事桥梁结构研究。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
联 系 人:战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37
邮编:315211
E- mail:zhanhong@nbu.edu.cn
081403 市政工程
市政工程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下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土木工程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宁波市重点学科。市政工程专业实验条件优越,实验室面积约1200m2,仪器设备达800万元,仅近两年新购置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就达500万元。
本学科现有四个研究方向:(1)给排水与污水处理(2)建筑环境与设备(3)固体废弃物处理(4)城市交通。近5年来学位点承担了数十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的各级政府资助课题,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80余篇,获发明专利10余项。学位点教师梯队中有正高职3人,副高职7人,博士15人。
学位点负责人徐继荣博士、研究员浙江省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完成国家公益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
给排水与污水处理研究方向学术骨干有朱建林教授、高华生副教授、王侃副教授、吕文洲副教授、张秋芳副教授;建筑环境与设备研究方向学术骨干有闫成文教授;固体废弃物处理研究方向学术骨干有李兵副教授;城市交通研究方向学术骨干有祝会兵副教授、邵黎霞副教授。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
联 系 人:战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37
邮编:315211
E- mail:zhanhong@nbu.edu.cn
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土木工程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依托于浙江省和宁波市土木工程重点学科,浙江省重点专业,相关实验室为宁波市重点实验室,拥有先进的桥梁动静态试验测试仪器、MTS多向加载试验系统、高频疲劳实验机、多功能火灾试验炉、全自动混凝土硫酸盐干湿循环试验设备和碳化箱等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优越。
本学位点现有四个研究方向:(1)土木工程材料及其耐久性;(2)工程结构振动控制与噪声防治;(3)工程结构抗震、抗风与抗火性能研究;(4)结构损伤识别。围绕上述研究方向,结合工程实际和学科前沿开展了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工作。近5年来学位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几十项政府资助课题与横向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了《城市高架桥的结构理论与计算方法》、《土木工程材料》等专著和教材多部。学位点教师梯队中有正高职3人,副高职5人,博士8人。
学位点负责人柳俊哲教授为博士生导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耐久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墙体保温材料及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主要学术骨干丁勇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从事桥梁结构分析与计算结构力学方面的研究;严蔚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从事结构健康监测方面的研究,王建民副教授(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从事工程结构地震灾害分析与防震减灾方面的研究。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
联 系 人:战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37
邮编:315211
E- mail:zhanhong@nbu.edu.cn
082401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船舶与海洋工程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2年首次招生。
近五年来,本学位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各类项目29余项,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拥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和试验平台,形成了二个研究方向:
(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流体力学性能: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动态响应:主要研究船舶结构的外载荷与流体动力响应;船舶在波浪中的操纵性研究;舰船结构在波浪中的动力响应;海洋潜水器空间运动与操纵性;声纳水下拖曳系统运动姿态控制;遥控潜水器强非线性耦合运动;船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技术,船舶水弹性分析理论;海洋工程浮式结构系泊动力学与安全评估;深海抗风浪网箱结构形式与系泊系统极值动力特性;海洋结构湍流涡致振动防治;海洋平台结构形式与强度;近海桩基极限承载力;海底管线铺设工艺。
(2)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设计及可靠性:主要研究现代造船模式理论与技术;海洋平台与特种工程船舶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深海开发通用技术;面向船舶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方法与技术;船舶节能减排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突发事故应急决策与防治体系;海洋工程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学位点负责人朱克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动态性能与环境影响、船舶操纵与系泊、海洋工程多体系统的运动与强度分析、海洋管线结构系统动态响应、船舶修造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EI收录2篇。
本学位点的硕士毕业生可以在船舶、航运、海事、海洋工程、机电、能源、环保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运学院
联系人:于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41
传真号码:0574-87605311
邮编:315211
E-mail:yuchunling@nbu.edu.cn
082402 轮机工程
轮机工程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近5年来,本学位点以宁波市重点学科为平台,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各类项目40余项,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厅市奖项5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授权9项。
拥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形成了二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1)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主要研究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节能减排理论与技术,包括船舶动力装置能量综合利用、新能源、节能技术、海洋能源利用、柴油机性能优化与排放控制、船舶柴油机高效低排放燃烧、废气净化、船舶压载水和舱底油污水处理等。
(2)船舶工程安全技术与机电控制:主要研究船舶与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船舶动力装置、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船舶电站等主要关键设备的运行参数状态自动监测和过程控制,研究大型机械结构物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理论和工程应用等。
学位点负责人兼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向负责人杨国华教授,博士,哈工大兼职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环保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国能源学会理事,国家863计划等项目评审专家。近五年承担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2010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9年度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获发明专利授权9项。
船舶工程安全技术与机电控制方向负责人冯志敏教授,中国航海学会机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机电设备和工程结构物的状态监测与过程控制等研究。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5项,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国家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本学位点的硕士毕业生可以在船舶、航运、海事、海洋工程、机电、能源、环保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历届硕士毕业生就业率100%。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运学院
联系人:于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41
传真号码:0574-87605311
邮编:315211
E-mail:yuchunling@nbu.edu.cn
0824Z1 港航技术与管理工程
港航技术与管理工程是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本学位点紧贴浙江、宁波港口和航运发展的实际,近5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等各类项目50余项,拥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和实验平台。学位点学术气氛浓厚,学术交流频繁,有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讲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共有教师28人,其中正高职称7名(其中包玉刚讲座教授2名),副高职称9人。目前,已经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现代航运与交通技术:以船舶运用为中心,围绕安全环保航行、航海通信与信息控制技术,研究船舶通航技术、船舶环保驾驶技术、航海自动化技术、现代航运信息技术等。
(2)现代港口管理工程:以港口为核心,研究现代港口运作与管理技术、港口与航道的安全工程、港口装卸与防污染技术、港口生产组织优化、港口资源优化配置、港口信息化技术等。
(3)国际航运管理工程:以国际航运管理为核心,研究船队规划与航运生产组织优化、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优化、集装箱运价指数生成与技术等。
(4)海上交通工程:以船舶为核心,研究船舶航行安全、船舶避碰理论与技术、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船舶操纵与通航环境分析、海上应急管理技术等。
学位点负责人兼现代航运与交通技术方向负责人郑彭军研究员为高层次回国人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为宁波市拔尖领军人才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浙江省重点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研究方向包括交通信息和控制系统,交通环保节能技术以及航运和交通系统评价和技术等。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863子课题1项,国家海事局、浙江海事局、政府和横向课题七项,总经费超过300万元。回国前曾主研和参与完成英国工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等基金项目三项:欧盟(EC)项目四项,英国交通部(DfT)和工业界资助项目九项。
现代港口管理工程方向负责人刘桂云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港口技术与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近5年,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厅市级科研项目7项等。
国际航运管理工程方向负责人周甫宾教授,主要从事港航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近5年,主持完成浙江省哲社规划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各1项、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项、宁波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1项等。
海上交通工程方向负责人周江华教授,主要从事海上交通工程、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宁波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等。
本学位点的硕士毕业生可以在港口、航运、交通、海事、船舶等领域的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运学院
联系人:于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41
传真号码:0574-87605311
邮编:315211
E-mail:yuchunling@nbu.edu.cn
070703 海洋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浙江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和浙江省第五批重点学科“水产养殖”为依托。拥有全国科技兴海宁波中心及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近5年来,学位点发表学术论文305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16篇,出版专著12部;获省部级奖励4项,其它科研奖15项,转让或被采用的成果有8项,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目前承担项目201项,其中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项,总经费达520万元。
学位点现有教授13名、副教授20名、讲师3名,其中博士11名、硕士16名、钱江学者1 名、博士生导师3名。学位点负责人严小军,研究员、博士,浙江省特级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教育部应用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省属高校应用海洋生物技术重中之重学科负责人。曾获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日本科学技术厅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奖励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宁波市十大青年科技创新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30篇,出版专著5部;申请及获得中国、日本发明专利7项。
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1)藻类生化代谢及其环境效应,方向负责人为严小军研究员。该方向主要骨干为徐继林、陈海敏、杨锐副研究员。(2)海洋无脊椎动物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向负责人为张德民教授。该方向主要骨干为徐善良、骆其君副教授。(3)海洋生物分子育种与健康养殖,方向负责人为陈炯教授。该方向主要骨干为李太武、朱冬发教授。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891
邮编:315211
E-mail:duanxuemei@nbu.edu.cn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海洋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优势特色学科,由医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和宁波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省重点实验室的相关研究科室组成。
该学科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0多项,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国务院其他各部门项目数十项。共有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近3年发表科研论文26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60多篇。实验室仪器设备先进,图书资料齐全,条件较好。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21人;其中:博士33人,硕士11人。学位点负责人郭俊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导,是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和宁波市“高校名师”培养对象,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SCI收录40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
本学位点共有9个研究方向,其中1~6和7~9方向分别由医学院和海洋学院的相关教师指导。各方向均欢迎医学、药学、生命科学、化学等相关专业的考生报考,初试、复试和加试科目均相同,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选择相应的教科书。
本学位点海洋学院负责人薛良义,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耶鲁大学博士后奖学金和包兆龙包玉刚留学生奖学金等资助,在美国耶鲁大学和马里兰大学从事访问研究。现为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负责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细胞生物学会常务理事。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主编教材1部。研究工作主要在以下2个方面:(1)水产生物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2)鱼类遗传标记的筛选。
本学位点由海洋学院教师指导的3个研究方向为:(7)基因资源与分子育种,方向负责人为薛良义教授。该方向主要骨干为刘必谦研究员、杨锐副研究员。(8)海洋生物发育与分子调控,方向负责人为朱冬发教授。该方向主要骨干为李太武教授、竺俊全教授、钱云霞副教授。(9)植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方向负责人为陈海敏研究员。该方向主要骨干为孙雪副研究员、龚一富副教授。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891
邮编:315211
E-mail:duanxuemei@nbu.edu.cn
083201 食品科学
食品科学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健康食品与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为基地。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团队为载体,以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等本科专业为支撑。
近五年来,该学位点的老师共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余项,其中国家级20余项、省部级40余项,共获资助项目经费1500万元以上,其中有8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 其中, SC, I收, 录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多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已达30多项,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5000万元/年以上。
该学位点现有教授8, 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学位点, 负责人潘道东,男,,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常务理事,《肉类研究》《乳业科学技术》等期刊编委,浙江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禽肉类加工”岗位科学家,国家乳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主任。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国家“86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转化成果重点项目、省重大攻关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收录20篇,取得发明专利13项。
该学位点设(1)食品加工与贮藏,方向负责人为潘道东教授;(2)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方向负责人为苏秀榕教授;(3)食品生物技术三个研究方向,方向负责人为吴祖芳教授。该学位点的成员,积极与企业合作,广泛开展传统特色食品的加工、生产工艺改进等工作;建立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和监控技术体系,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891
邮编:315211
E-mail:duanxuemei @nbu.edu.cn
083204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是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教育部应用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健康食品与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为基地,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团队为载体,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为技术支撑。
近5年来,学位点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余项,其中国家级20余项、省部级40余项,共获项目资助经费2000余万元,其中有10余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已获发明专利10余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达20余项,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5000万元/年以上。
学位点能紧紧抓住海洋强省的战略决策,依靠宁波濒临东海的有利条件,以海洋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水产品化学、水产品保鲜和综合利用、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性及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等,在水产品加工保鲜与高值化利用、水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同时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全方位科技合作,加强科技攻关,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该学位点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在读博士2人。学位点负责人杨文鸽教授,博士,博导,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持完成省基金、省/市攻关等项目10多项,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3项“863”项目和2项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农业部“948”项目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基金等。在鱼贝肉生化特性、鱼贝藻保鲜加工及其质量控制、水产品高值化利用、水产品风味化学、电子束冷杀菌技术等方面研究深入,取得省市级以上鉴定或验收成果10多项,获授权专利4项,核心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
该学位点设3个研究方向:(1)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利用;负责人:李和生。(2)水产品加工与保鲜;负责人:娄永江。(3)水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负责人:杨文鸽。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891
邮编:315211
E-mail:duanxuemei@nbu.edu.cn
090801 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是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2007年批准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水产”一级学科硕士点(2005)和博士点(2011)、“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水产养殖”浙江省重点学科、 “水产养殖”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 “水产养殖学”国家特色专业等。
学位点拥有2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水产动植物遗传育种:主要研究东海混水区特色水产养殖动植物种类遗传多样性、重要功能基因、遗传标记筛选、受精细胞学、遗传育种等。(2)水产健康养殖与工程:主要研究人工繁育和增养殖技术,病害病原及发病机理,高效健康的水产养殖新理论与新技术。
学位点现有博导3人,硕导12人。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150项,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发表论文310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出版专著16部;获省部级奖励8项,科研成果转让或被采用的有15项,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
学位点兼水产动植物遗传育种方向负责人王春琳,博导,“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资助人员,浙江省科技厅“十二五”咨询专家,“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海水养殖”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共同负责人,“海洋蟹类产业创新团队”宁波市第一层次创新团队负责人,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11),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009)。主要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繁殖生物学、育苗、育种与养殖技术,尤其对三疣梭子蟹、曼氏无针乌贼、虾蛄有较多的研究。近五年来,曾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参加5项;主持部、省级项目6项,参加6项;主持市、局级项目7项,参加2项;发表论文64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和一级刊物16篇、二级刊物22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另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各级奖励6项,其中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特派员项目大赛二等奖各1项(单位、个人均排名第一)。主要骨干为竺俊全教授、杨锐副教授等。
水产健康养殖与工程方向:负责人王国良教授(博导),主持国家、省、市级科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部、省、市科技进步奖及科技成果奖15项。主要骨干为周歧存教授、金珊教授等。
备注:优秀学生经考核可硕博连读。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891
邮编:315211
E-mail:duanxuemei@nbu.edu.cn
090803 渔业资源
渔业资源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点,2011年经授权自主设置为二级学科博士点。依托“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 “水产养殖”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等。
学位点的研究方向有:(1)渔业资源与环境:主要研究渔业增殖系统运行模式、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监控与评价、水产增殖放流等。(2)水产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分子标记、水产生物对环境理化因子变化适应性的分子机制、水产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和抗性、水产动物病原微生物分子诊断新技术及致病机理、养殖水体细菌分子生态学。(3)水产动植物生理与生化:主要研究水产种类与天然水生生物资源的营养成分、生理生化、生物活性功能以及重要功能基因。
本学科点现有博导4人,硕导14人。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类项目120项,总经费达1500万元;发表论文242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25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8部;获省部级奖励12项,获得发明专利18项,科研成果转让或被采用的有12项,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
学位点兼渔业资源与环境负责人蒋霞敏教授,教授,博导,《水产养殖学》国家特色专业和浙江省优势专业负责人,宁波大学“渔业资源”硕士点负责人。长期从事海洋微藻与水产养殖领域的研究,是中国高校水产学科发展联席会理事、副秘书长,宁波市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产养殖专家组专家。近年来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浙江省重点、浙江省基金、宁波市重点等30余个项目,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负责编制省、市地方标准5项;11项成果获科研成果奖。主要骨干为陆开宏教授(博导)、倪海儿教授、郑忠明教授等。
水产分子生物学方向:负责人薛良义教授(博导),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2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参编著作2部,获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主要骨干为: 李太武教授(博导)、李成华副教授、林霞副教授等。
水产动植物生理与生化方向:负责人王丹丽教授,主持国家、省、市等科研项目13项,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主编与参编教材3部,获授权专利2项,获省、市等科技进步奖与成果奖3项。主要骨干为: 顾晓英教授、徐永健副教授、 陈惠群副教授等。
备注:优秀学生经考核可硕博连读。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891
邮编:315211
E-mail:duanxuemei@nbu.edu.cn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优势特色学科,由医学院、海洋学院和宁波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省重点实验室的相关研究科室组成。
该学科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0多项,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国务院其他各部门项目数十项。共有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近3年发表科研论文26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60多篇。实验室仪器设备先进,图书资料齐全,条件较好。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21人;其中:博士33人,硕士11人。学位点负责人郭俊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导,是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和宁波市“高校名师”培养对象,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收录60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
本学位点共有9个研究方向,其中1~3和4~9方向分别由海洋学院和医学院的相关教师指导。各方向均欢迎医学、药学、生命科学、化学等相关专业的考生报考,初试、复试和加试科目均相同,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选择相应的教科书。
本学位点由医学院教师指导的6个研究方向为:(1)肿瘤分子生物学;(2)精神与神经疾病生物学;(3)病原体分子生物学;(4)细胞工程与组织再生;(5)医学遗传学;(6)分子免疫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罗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luolin@nbu.edu.cn
100201 内科学
内科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共建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市级课题50余项,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其中纵向经费500万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项,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5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400多篇,SCI收录和引用5篇,多篇发表在中华系列杂志,出版专著(译著)2部。
学位点中心血管病学为浙江省宁波市省市共建重点学科,血液病学为浙江省重点扶持学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为宁波市重点学科。该学位点拥有强大的导师队伍,有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学位点负责人陈晓敏教授为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拥有科研经费200余万元。近年来,在重大心血管疾病发病分子遗传机制研究以及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获厅、市级奖2项。
该硕士点设8个研究方向:
(1)心血管内科学;(2)呼吸内科学;(3)消化内科学;(4)肾脏内科学;(5)内分泌内科学与代谢疾病;(6)血液内科学;(7)风湿内科学;(8)神经内科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罗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luolin@nbu.edu.cn
100202 儿科学
儿科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该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拥有宁波市优秀卫技人才2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三层次2位。该学科为宁波市重点建设学科,近三年共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市厅级课题13项,参与卫生部临床重大课题2项、省市级重大课题2项,共获得纵向经费100余万,横向经费近百万。近5年来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一级期刊论文40余篇,中华系列文章20余篇。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和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奖等数项奖项。
学位点负责人邱海燕为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副主委、浙江省医学会宁波市分会急救学组秘书,宁波市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和《现代实用医学》杂志编委,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拥有科研经费近40万元。近年来,在先天性心脏病防治、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儿科适宜技术推广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该硕士点设4个研究方向:
(1)新生儿医学;(2)重症医学;(3)心血管;(4)肾脏风湿。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罗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luolin@nbu.edu.cn
100205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省部共建协作项目5项、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市级课题10余项,总经费达400多万;获市厅级科研成果奖1项,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2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100多篇,SCI收录和引用1篇,多篇发表在中华系列杂志,出版专著4部。
本学位点的学科团队由附属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康宁医院等单位的学术骨干组成。该学位点拥有强大的导师队伍,学位点负责人阮列敏是浙江省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的候任主委,宁波市第一批优秀中青年,拥有近百万元的科研基金,率先在我市综合性医院开展心理咨询、治疗及精神医学联络会诊工作,近三年来主编及参编专著6本;负责完成及在研省级科研项目5项。
该硕士点设5个研究方向:
(1)临床精神病学;(2)儿童精神病学;(3)会诊联络精神病学;(4)社区精神卫生研究;(5)心身医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罗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luolin@nbu.edu.cn
1002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总经费近300万元人民币;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5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发表于中华系列杂志,参与编撰专业论著2部。
学位点中影像科为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宁波市医学影像研究所、宁波市临床放射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学位点负责人黄求理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欧洲心血管介入学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放射学会委员、宁波市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临床放射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宁波市第一医院影像科学科带头人,拥有科研经费170余万元。他近年来撰写医学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宁波市医学研究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分别荣获浙江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该硕士点设4个研究方向:
(1)放射诊断学;(2)介入放射学;(3)超声诊断学;(4)影像核医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罗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luolin@nbu.edu.cn
100208 临床检验诊断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8项,其中科技部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市科技局项目7项、其他省市级课题5项,总经费达200多万,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项,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4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和引用4篇,多篇发表在中华系列杂志等核心期刊。
学位点负责人谷海瀛教授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等杂志编委。先后发现“谷氏细菌”、“吉林链梭菌”、“海南假单胞菌”三种新菌;发明一种新的细菌鞭毛染色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研制出“细菌鞭毛谷氏染色液试剂盒”;首创膜过滤法液体培养细菌鞭毛染色;首次证实铜绿假单胞菌是双鞭毛菌,推翻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铜绿假单胞是单鞭毛菌的观点。 该硕士点设4个研究方向:
(1) 临床微生物学;(2)临床免疫学;(3)临床生化及分子生物学;(4)临床细胞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罗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luolin@nbu.edu.cn
100210 外科学
外科学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位点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共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市级课题大约30项,总经费200余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200多篇,多篇发表在中华级杂志上,其中10余篇被SCI收录,出版专著(译著)1部。
学位点依托“普通外科” 、“心胸外科” 、“颅底外科”等宁波市级重点学科,宁波市心脏外科中心,宁波市器官移植研究中心。学位点负责人陆才德教授、主任医师(原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市医疗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近年来主持了国家级、省部级等高级别科研项目,年均支配科研经费达35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获奖成果2项。
该硕士点设7个研究方向:
(1)肝胆胰外科学;(2)胃肠外科学;(3)心胸外科学;(4)神经外科学;(5)骨外科学;(6)泌尿外科学;(7)甲状腺乳房外科学;(8)血管外科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罗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luolin@nbu.edu.cn.
100211 妇产科学
妇产科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本学科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5年来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市级自然科学基金3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5项、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总数达200多万;获厅、市级科研成果奖4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57篇,多篇发表在中华系列杂志及其他一级杂志,合编或参编专著6部。
学位点中围产医学为浙江省和宁波市共建扶植学科,妇科学为宁波市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妇产科学为浙江省首批县级医学龙头学科。学位点负责人邵华江主任医师为宁波市妇产科学优秀学科带头人、宁波市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委,拥有科研经费100余万元,近年来获得厅市级科技成果奖3项。
该硕士点设三个研究方向:
(1)微创妇科学;(2)妇科肿瘤学;(3)围产医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罗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luolin@nbu.edu.cn.
100213 耳鼻咽喉科学
耳鼻咽喉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本学科系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省市共建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主任医师15名,博士5名,副主任医师26名。目前承担科研项目约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1项、其他省市级课题近10项,总经费达150多万;获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13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150多篇,SCI收录和引用6篇,多篇发表在中华系列杂志,参与出版专著(译著)1部。
学位点中有咽喉头颈外科、耳科学、鼻科学,特别是咽喉头颈外科学拥有强大的导师队伍,有3个实验基地,学位点负责人沈志森教授为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学术分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耳鼻咽喉科学术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拥有科研经费120余万元。近5年来,在喉癌下咽癌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开展7项重大新技术新项目,发表SCI论文4篇,获厅、市级奖3项。
该硕士点设3个研究方向:
(1)咽喉头颈外科;(2)耳科学;(3)鼻科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罗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luolin@nbu.edu.cn
100214 肿瘤学
肿瘤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该学位点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本学科在肿瘤分子病理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本学科包含宁波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各1个,首批市优秀中青年卫技人才1人。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本学科近年在SCI收录的国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5篇;获省科技奖三等奖2项、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1项、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许多研究成果已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明显。
附属医院已成为浙东地区肿瘤防治的中心。本学科自确立为校重点学科以来,拥有投资共计800余万元的“疾病分子诊断中心”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
该硕士点设4个研究方向:
(1)肿瘤分子生物学;(2)肿瘤内科学;(3)肿瘤外科学;(4)肿瘤放射治疗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罗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luolin@nbu.edu.cn.
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该学位点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市卫生监督所联合招生,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队伍结构合理;有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近五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得到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经费达1000万,获得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20多项。合作培养单位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和研究的最高机构,为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指导中心,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场流行病学的实习基地,拥有雄厚研究力量、良好的设备和研究现场。
学位点依托拥有的省级精品课程、省医学重点扶植学科、P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省应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病毒研究所和病原微生物检测所等专业平台。学位点负责人沈其君教授是我校引进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卫生统计学专家,自1994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已指导硕士生30余名。该学科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期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学科学术骨干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已有多年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经验。
该硕士点设3个研究方向:
(1)慢性病流行病学及其统计方法;(2)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3)现场流行病学与检测技术。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罗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luolin@nbu.edu.cn.
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市卫生监督所联合招生,拥有雄厚的研究力量、良好的设备和研究现场。以省级精品课程、省医学重点扶植学科、P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省应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病毒研究所和病原微生物检测所等专业平台为依托,该学位点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已拥有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科学研究方向稳定的学术队伍。近五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80多篇,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经费达800余万,获得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10余项。
该学位点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期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学位点负责人赵进顺教授是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专家,自1996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已指导硕士生10余名,学术骨干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均有多年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经验。
该硕士点设3个研究方向:
(1)职业与环境毒理学;(2)卫生毒理学;(3)职业与环境危害评价。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罗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luolin@nbu.edu.cn.
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该学位点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市卫生监督所联合招生,拥有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场流行病学实习基地。
该学位点依托于省级精品课程、省医学重点扶植学科、P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省应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病毒研究所和病原微生物检测所等专业平台,拥有雄厚的研究力量和良好的设备和研究现场。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队伍结构合理,有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近五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70多篇,得到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目资助,经费达800万,获得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10多项。
该学科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期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学位点负责人丁钢强教授是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食品与营养学专家,自2006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已指导硕士生10余名,学科学术骨干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已有多年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经验。
该硕士点设2个研究方向:
(1)营养与疾病;(2)营养流行病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罗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luolin@nbu.edu.cn.
宁波大学研究生院
2012年10月
【点此查看:宁波大学音乐艺术专业研究生招生考试更多资讯】
【点此查看:国内更多院校音乐艺术专业研究生招生考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