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故事——这个后来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人生转折点,王洛宾也曾向打算为其写传记的中央音乐学院教师赵世民诉说过。当年在宁夏,王洛宾和萧军、塞克等人因大雨,受困在六盘山的一间客栈。就在那里,从一位车马店女老板“五朵梅”的口中,王洛宾初次接触到了西北最原始的民歌:“走哩走哩越远了 眼泪的花儿飘满了 哎嗨哟的哟 眼泪的花儿把心淹哈了 走哩走哩越远了 褡裢里的锅盔轻哈了 哎嗨哟的哟 心里的惆怅重哈了”
这个西北的“花儿”调令从“五朵梅”的口中唱出时,王洛宾一瞬间被西部民歌的美妙旋律征服了。塞克说:“洛宾,还去什么巴黎,听听这歌,别走了。”
赵世民在《王洛宾的五百年生命计划》一文中写道,“人这一生有时就是这样,因一件偶然的事而偏离了他预定的航向……就为塞克的那一句话,更为了所追求的高尚,王洛宾就像一只孤寂而执著的骆驼,成为这条民歌之路的远行者。”
而三毛阐释得较幽默,她说:“这个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的高徒,拜倒在一位布衣短衫的农村老妇面前,从此进入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音乐世界,一生离不开中国大西北,再没有回到北京。”
最美的音乐就在自己的国土上
西部是拨动他生命琴弦,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地方。西部民歌芬芳馨香,让王洛宾为之倾倒,去新疆的梦代替了去巴黎的梦。王洛宾发现“最美的音乐就在自己的国土上”。
在西部这片贫穷却广袤的土地上,王洛宾被西部民歌的魅力彻底征服了。他发现,西部民歌像一颗颗珍贵的璞玉,等待有人去精心雕琢。在兰州、西宁等地演出时,王洛宾搜集了大量的民歌素材。这期间由他整理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掀起你的盖头来》、《康定情歌》、《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喀什噶尔舞曲》等10多首民歌后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这些厚重的原始积累,为王洛宾后来的音乐创作注入了深厚持久的活力。
一直被当做“青海民歌” 而广为传唱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在哈萨克族民歌《哈依路亚》启发下,获得灵感而创作的。许多音乐史料考证中可以看到,《在那遥远的地方》一歌中融入了藏族、汉族、哈萨克族和欧洲音乐元素,是一首在青海湖畔用心泉浇灌出来的曼妙民歌。
很难想象,如果1940年夏天王洛宾没有去青海湖畔的金银滩草原,如果没有草原上与藏族姑娘卓玛的邂逅,如果没有卓玛绕到王洛宾身后,扬起多情的鞭子轻轻在他背上打一下……《在那遥远的地方》就不会诞生,更不会成为一首跨越地域、跨越时代、跨越语言与种族的华人声乐艺术经典作品。时到晚年,王洛宾依然难忘辽阔宁静的草原,难忘白云点缀的蓝天,难忘卓玛轻轻打在他背上的那一鞭。
1949年,王洛宾随王震将军进疆后,在南疆军区文工团工作期间,他不只深入农村牧区,搜集民间音乐素材,还深入边防部队,搜集军事音乐素材。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天山南北、绿洲牧场、戈壁大漠、军营哨卡,到处都有他留下的脚印,到处都有他留下的歌声。有资料表明,王洛宾整理创作的1000多首音乐作品中,有700多首融入了新疆原生态民歌的丰富元素。
晚年的王洛宾也曾对媒体表示:“多年走在荒漠边缘,我的体会是,越是荒凉寂寞的地方,人的想象力就越丰富。我不会放弃新疆民歌,这是我的生命和生活的全部。”
王洛宾在1982年给梁茂春教授的信中也说到:“民族语言本身即带有民族气质,在曲调中只要保留一点民族语言的线条及节奏,必然会反映出一定的民族气质。”在评价西部民歌对王洛宾的影响时,梁茂春认为,不能否认,没有新疆这块沃土就没有王洛宾;同样,没有王洛宾长期不懈的耕耘,王洛宾和新疆的音乐文化也就不可能一起走向世界。事实上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作曲家的成功之作无不根植于民族音乐的沃土之中,民间音乐是音乐家创作的“根”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