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王洛宾在美国(摄影:施国礼先生)
王洛宾曾描述道:“如果你喜爱音乐,就会发现,丝绸之路是用美丽的民歌铺成的。”因民歌而蜚声中外的王洛宾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虽然传歌人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歌儿却留在了世间,传唱不息。
有人说,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使新疆民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在大西北广袤的土地上, 他以满腔的热血和诚挚的赤子之情先后搜集、整理、创作了700多首在天山南北广为流传的民歌。大量搜集、整理、改编过的歌曲,因加入了他的才情和过滤,而升华为精品名品。这个人,就是被誉为“西部歌王”“中国民歌第一人”的王洛宾,而他最钟情的称呼却是西部民歌的“传歌人”。这位生于1913年的老人,虽已长眠于地下16年,但他创作和改编的许多西部民歌却成为这个时代常演常新的经典之作。
在即将迎来王洛宾诞辰百年之际,重读王洛宾和他的音乐,对中国民歌当下发展道路的思考,对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巅峰的探索启示良多。
从西洋音乐到西部民歌
三毛:“这个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的高徒,拜倒在了一位布衣短衫的农村老妇面前。”
在王洛宾留下的大部分照片中,头戴宽沿帽、留着络腮胡的西部浪人打扮是经典造型之一。另外的一个,就是穿着维吾尔族服装“新疆老头”打扮。从照片中很难捕捉到王洛宾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痕迹。
王洛宾1913年生于北京,17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他的大学时代,正赶上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初创期,学生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绝大多数采用的是欧洲音乐教学方法。中国近代音乐史学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梁茂春曾在1986年与王洛宾有过4次深入的交谈,他告诉记者:“大学时代,王洛宾的作曲教授是留学归国的汪德昭先生,钢琴教授是德国人谷布克,声乐教授则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妹妹霍洛瓦特,尼方拉·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
在西洋音乐的熏陶下,彼时王洛宾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远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的课堂,谛听西洋音乐的美妙旋律,学习西洋音乐的作曲技巧,同时把中国的音乐精髓介绍给西方,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精华奥义。
然而,就在王洛宾的赴法准备已经筹措完毕正要启程之际,卢沟桥事变发生,王洛宾没有出国,而是随同塞克、萧军等人前往山西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投身到宣传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1938年春天,原本准备前往新疆组建剧团的王洛宾,因为新疆军阀盛世才的阻挠未成行而滞留在青海一带,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我想等打完日本, 再去巴黎学音乐。哪知在西北遇上‘五朵梅’,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1994年,追忆往事,王洛宾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