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民歌传遍世界
他主张以歌为主,用旋律来美化汉语,同时朗朗上口便于传唱;他强调语言通俗、曲调流畅,用词生动逼真、词曲浑然天成。
《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掀起你的盖头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歌曲在民间的广为传唱,也吸引来国际的关注目光。《在那遥远的地方》还被国际著名歌唱家罗伯逊作为保留曲目唱遍全球,又被巴黎音乐学院编入教材中。
这些歌曲的获得到最终传唱的过程,饱含了艰辛与灵感。王洛宾改编后的西部民歌得以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改编上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他主张以歌为主,用旋律来美化汉语,同时朗朗上口便于传唱;他强调语言通俗、曲调流畅,用词生动逼真、词曲浑然天成。
已被唱了半个世纪的《达坂城的姑娘》,原是王洛宾从一位途经兰州的维吾尔族司机那里听来的。因语言不通, 最初记下来的只是一堆零乱的乐句和“达坂城”“丫头行”“漂亮”“做老婆”等简单的词, 王洛宾硬是根据司机唱歌时的情态进行推敲、琢磨, 对旋律加工润色,把分散的乐句按民歌特有的思维贯穿起来,又比照民歌歌词的比兴规律,编制出这支歌。
他所有的搜集作品都经历了类似这样艰难整理、重新编写的过程。最特别的就是在对新疆民歌《阿拉木汗》的改编上,原歌曲中间四小节是快板,为适应舞蹈的快速旋转而形成的,极不好唱。为了适合传唱,王洛宾进行了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将快板改变中板,在一、二、四小节后面加休止符。这样一改,不但好唱了,而且更好听了。既保持了原曲的神韵,又使其在艺术上精巧完整,将一支尚属原始形态的伴唱歌曲升华成一首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
总政歌舞团著名词作家、编剧李幼容与王洛宾有过近20首的歌曲合作,因为地域的距离,他们当时用书信的方式互相交流。与王洛宾一样,曾扎根在新疆23年的李幼容十分熟悉这片土地,他深切地体会到这个地域民族文化的精彩丰富。在他看来,王洛宾巧妙地将民间歌曲与创作歌曲融为一体,在创作手法、演唱风格、传播手段上,填平了专业创作与民间创作的鸿沟,跨越了歌曲作品在地域、民族、文化和历史上的时空限制。
在王洛宾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积极地参加各种对西部民歌推广的活动。他曾和艺术团体出访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94年6月,王洛宾在联合国总部大厦为150多个国家的代表登台演唱他的作品,演出结束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是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音乐家。
重新唱响王洛宾
王洛宾说:“在音乐界要克服民族自卑感,敢于致力于自己民族的东西,然后介绍出去,让全世界都唱中华民族的歌。”
王洛宾虽然历经坎坷,但他在歌中却总是表达着一种乐观、积极向上和不失个性的美。这是潜藏于新疆大地上的珍贵品质,被王洛宾挖掘整理,打上了王洛宾的烙印,成为中国音乐百花园一支独有的天山雪莲。但王洛宾始终表示:“我不是什么歌王。一个人在任何地方、任何领域称王了,那么他也就无法进步了。在神圣的音乐殿堂里,我只是一个传歌者。如果人们都能真正把我看成是一个传歌者,那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针对王洛宾在音乐创作上的启示,李幼容认为:“歌曲能够在人民心中传播,这是对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慰藉。现在能像王洛宾那样,创作的歌在百姓那里得到认可,且久唱不衰,太难了。像王洛宾的歌声那样融进百姓的感情和血液中去,太难了。我觉得对王洛宾的解读应该拓展得广一些,他是中国音乐的财富,是中华民族音乐的一个代表,不要视作个人的行为。”
“在新疆近半个世纪搜集、整理民歌的音乐创作实践,王洛宾的经验可以为后来的音乐创作者提供一个创作思路。作为最能丰富表达感情的艺术形式,音乐的流传不在于拼技巧,而是歌声中所能传递出来的生活积淀和感情投入。”李幼容说。
而梁茂春则认为要因时因地地区分对待:“王洛宾当年单枪匹马地开发西部音乐,靠他的智慧、勤奋、韧劲和毅力,像沙漠上淘金一般地采集真金,终于开发出了一座音乐的宝库。今天的民间音乐再开发,则主要应该培养各民族自己的音乐工作者,培养出自己民族的高水准的作曲家。开办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院校,对西部音乐的再开发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化报记者李琤采写 特别致谢施国礼先生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