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要在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地提供资助;制定“非遗”进入市场经营的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税费、人事编制等方面给予支持;为非物质文化进入市场创造条件。非物质文化是旅游资源,是花儿发展的良好契机,花儿能够以独特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风格,朴实而充满了人性的光芒,是发展旅游所需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称为无烟工业,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在当下,国家重视西部的生态发展与保护,重视西部的经济发展前景,在人文社会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中,我们有责任将过去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因素保护下来,以不同的方式延续下去,维护当地生态平衡发展。保护各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艺术是时代所需,也是青海文化经济发展的良好出路。配合政府宏观调控,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培养一批高素质能力强,能歌善舞的表演者。在音乐艺术形式上下功夫,在作品上下功夫,表演形式上下功夫,把花儿与青海其他各民族民歌相结合,让汉、藏、内蒙古、回、土、撒拉各民族同唱一首“花儿”。我省各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只有大力推动文化融合进程,共同发展,才能把民歌风情与各民族文化相结合。因此积极发展各民族不同的民族服饰、民歌、民族风情、民族饮食等文化,政府还要在文化硬件上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吸引民间资金投入,一点多面的发展,互相拉动,走出一条适合与青海文化旅游发展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发展的新路子。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印象云南》、河南的《清明上河园》都成为地方文化的名片。我们有很多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文化旧址,我们也是否可以开辟旅游专线发挥朱仲禄名人效益,把这位饱经沧桑老人的人生简历连同他的艺术和赋予他“花儿”生长土壤的家乡,打造成“花儿”景点,把黄南的旅游景点和文化产业相联系,热贡艺术与宗教寺院,民族民间歌舞与休闲文化娱乐相联系,如此各景点将会各具特色,又有独特性而不可替代。历史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的发展,文化是民族的根,我们要坚持活态传承,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一个富足的东方民族。一个朱仲禄为青海民歌、为中国民歌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期待千千万万个朱仲禄走进花儿非物质文化领域,让我们更多的民众,为青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贡献微薄之力,就像吉狄马加先生所说:“相信,花儿这一民歌海洋里的艺术奇葩会越开越艳”。(下) (作者:马清华)
花儿歌手风采录
才仁卓玛,女,藏族,湟中县人。演唱风格流畅、高亢、豪放。擅长三陕令、憨肉肉令、清水令、直令、水红花令等。2003年参加西北五省区民歌及花儿大赛获银奖;2004年在“清逸·佳雪杯”CCTV中央电视台全国少数民族电视大赛中获风采奖;2007年在山西大同少数民族大赛中获金奖;2011年参加青海电视台“攒劲少年心疼花儿”电视大奖赛获银唱家称号。
马俊,男,撒拉族,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演唱风格流畅、高亢、豪放。擅长直令、尕马令、水红花令、白牡丹令等。1985年获得青海民歌汇演一等奖;1986年获得海东地区民歌调演一等奖;1991年参加全省群众业余文艺调演中舞剧《英雄救英雄》获优秀表演奖。1992获得首次孟达天池花儿会演唱比赛一等奖,并参加了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文艺表演;同年参加全省“日月杯”花儿演唱邀请赛获二等奖,并在省监狱局举办的演出比赛中获一等奖;1993年参加青海省第二届孟达天池花儿大赛获二等奖;同年参加青海省湟源县首届、第二届“江河源之夏”艺术节全省花儿歌手大奖赛获三等奖;1996年演唱的花儿《吉祥的骨朵没开放》、《骆驼泉边的清泉水》在青海省首届“江河源之夏艺术节”全省花儿歌手大奖赛中获三等奖;2000年参加中华少数民族民俗技艺展演团赴台湾文化交流活动;同年参加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获最佳歌手奖;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4年“清逸·佳雪杯”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获原生民歌独唱组铜奖。
向国安,男,藏族,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演唱风格柔情、流畅。擅长尕马令、河州大令、三花梢令等。2004年参加中国西部十五省区民歌大赛获得铜奖;2005年参加中国西部五省区民歌大赛获金奖;同年参加北京海淀剧院“山歌与爵士”大型演唱会,并发行个人首张“花儿”演唱专辑《劝人心》;2006年参加中国西部五省区民歌大赛获银奖;2007年在西宁市首届文化艺术节活动中获银奖;2008年发行第二张“花儿”个人演唱专辑《花儿因你而美丽》;2009年获得“新千虫草杯”首届青海花儿电视大赛名唱家;同年代表青海参加北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专场晚会”,并连续三年应邀参加青海电视台春节晚会;2010年参加“三江同源看青海”主题歌舞晚会及闭幕式演唱会;同年参加大型演唱会“好歌传唱金银滩”及首届老爷山花儿会开幕式大型演唱会;2011年参加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西部民歌专场演唱会;同年参加第二届老爷山“花儿会”开幕式的演出;2012年在第十届中国民歌(花儿)歌会邀请赛中获银奖。(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