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征
南剧是以南、北、上路声腔兼昆曲、杂腔小调的多声腔剧种,南、北路声腔源于楚调,与荆河戏有直接渊源关系,其南路声腔温柔婉转,北路声腔高亢舒展;上路系弹戏、川梆子,声腔由秦腔(梆子腔)演变而成。三大声腔同台演出,长期流传,与地方艺术、语言、民乐、土俗相融合,逐渐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剧种。据咸丰县南剧团统计,咸丰南剧的唱腔板式,南路有14个,北路有12个,上路有6个,南北杂有7个,小曲牌(主要是伴奏、间奏)有20多个,另外还有诸如草鞋板等10多个小调。
南剧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净角、小生、生角、老旦、摇旦(即花旦)唱本音,正旦、小旦唱边音。南剧表演着重做工,“以唱工尤重”,表演总体是“大手大脚”。南剧在化装和人物造型方面,“首重扮装,所谓扮贫像贫,扮富像富”,在化装、造型方面具有鲜明的土家族民族特色。
南剧伴奏音乐由弦乐、击乐两部分组成。弦乐是伴奏音乐之一,乐器有京胡、二胡、月琴、三弦、唢呐和盖板子。南北路戏以京胡为主奏乐器,上路以盖板子为主奏乐器。击乐是南剧音乐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伴奏的作用,又有塑造人物、渲染气氛的作用。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冲子钹、马锣、钩锣、可子、边鼓、尺板。
社会价值
南剧从产生一直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南剧在咸丰县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南剧具有其特有的社会价值。
南剧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它是在鄂西地区多元文化交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戏剧,是土家文化、巴文化和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产物。
南剧具有广泛认可的大众性。南剧在传承的过程中,从最初的土司阶层,到改土归流后的地主阶层逐渐走向了民间,成为咸丰县内乃至恩施州内大众喜爱的主流剧种。南剧的剧本多是七字、十字上下句,道白、唱词多杂有鄂西地方方言,通俗易懂,人民群众耳熟能详。
南剧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其剧目繁多,经挖掘整理的南剧剧本上千个。其内容从封神、列国、三国,到水浒、杨家将、说岳传等历史演义无所不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南剧具有外延的可塑性。咸丰南剧在继承传统衣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良和创新,不仅移植了大量其他剧种,而且在乐器伴奏上,还加入了扬琴、琵琶、笙甚至西洋乐器。
南剧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性。南剧表演的内容大都积极健康,爱憎分明,教化人们弃恶扬善,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人们的是非判断能力,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