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剧《花开时节》、《清清龙潭河》、《迎客》等创作剧目深受群众好评,尤其是《花开时节》演出时,咸丰县城万人空巷。
《走过风雨桥》——南剧终见绚丽彩虹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咸丰南剧团也经历了改革的阵痛。一方面,不少“台柱子”纷纷“下海”,使剧团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另一方面,由于财政贫困,剧团的正常业务经费不能拨付到位。特别是受到电视、录像等多种文化形式的挤压,使剧团的生存空间一度变得十分狭窄。
咸丰县南剧团顽强地生存着。上世纪90年代末,剧团大刀阔斧地推行内部改革,实行了“人员全员聘用,工资全额浮动”的管理体制;文企联姻,商业运作,开辟了新的演出市场;积极为全县改革开放、招商引资搞好宣传服务,取得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快了剧团的发展步伐。
咸丰县南剧团突出民族特色,坚持走精品之路。1990年至1999年,共有15个南剧剧目在国家或省级获奖。其中大型南剧《土司夫人》获国家少数民族剧本创作团结奖、全省首届剧本文学奖;《迎客》获省级创作、演出三等奖;《走过风雨桥》获全省演出奖。
2000年以来,咸丰县南剧团小戏剧组大力加强剧本生产,创作了一大批贴近农村群众、贴近生活的新剧节 目。其中,创作大型南剧5个、小南剧39个、小品和相声9个。大型古装南剧《女儿寨》、小品《好人》、小南剧《终身大事》先后获得恩施州“五个一工程”奖或提名奖。
2004年底,咸丰县南剧团将昔日破旧的剧场整修一新,以全新的姿态迈入了新的一年。咸丰县南剧团以其始终不渝的追求和努力,终于走过了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风雨桥”,迎来了绚丽的彩虹。
多年来,咸丰县南剧团坚持常年送戏下乡,不断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曾经7次被湖北省文化厅授予“上山下乡演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4年,南剧团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表彰为“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2002年,央视国际频道介绍咸丰南剧;2003年,央视西部频道对咸丰南剧进行了重点报道。
如今,州委、州政府已将发扬光大“咸丰南剧”作为建设文化大州的一项重要内容,咸丰南剧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