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接受熏陶 民乐浸透灵魂
林嘉庆出生一个月后,就随父亲来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当时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作为中国最高的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经常有音乐会,幼小的林嘉庆经常被妈妈抱着去音乐会现场。这种音乐的熏陶是浸透到骨子里的。“还没有上小学之前,父亲就教我拉二胡,因为琵琶太重了。”原来林石城先生不光会弹琵琶,他还是二胡高手。 “父亲《江南丝竹》拉的很好,弓法很特别,有和现在不太一样的东西。”林石城教儿子林嘉庆拉刘天华的曲子和一些江南丝竹曲子,为其打下了音准的基础。三四年级的时候,林嘉庆才正式开始跟父亲学琵琶。
天有不测风云。文革之前,林石城先生受到了冲击,林嘉庆随父亲回到上海。在上海马当路一条弄堂里,林石城重操旧业又开起了诊所。只有到了夜晚,林石城先生才又抱起琵琶,他的屋子里坐着很多慕名学琵琶的孩子。在这些学琴的孩子中间,常常能见到林嘉庆的影子。“我在旁边听父亲教学,学到了很多琵琶知识。”林嘉庆那时在上海读小学,他说,父亲教学从不发脾气,因人而异,很理性地讲课。“父亲教我更有条理,引导我为何要这么做?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消化,在关键地方指导你解决问题。”林嘉庆称,父亲对琵琶的贡献是打破了门徒的概念,打破了现在学生与老师的观念。
而今,已是国家一级演员的林嘉庆也在演出之余教授学生,他称在教学上受到父亲的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
打牢传统根基 注重艺术实践
198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其实在还未进入上海音乐学院的1975年,林嘉庆就凭借过硬的琵琶演奏技术而受聘于上海乐团,在大型交响乐《智取威虎山》、《为毛主席诗词谱曲》、《长征组歌》等中担任琵琶演奏。1982年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联合主办《林嘉庆琵琶独奏音乐会》,这是展示中国民族音乐、琵琶专业应该走什么路的导向性的音乐活动。这对于一个音乐学院尚未毕业的学生来说和在音乐艺术尚未商业化的当时是破天荒的。林嘉庆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传统根基和鲜明的艺术个性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引起了琵琶界的重视。
1991年,林嘉庆随中央代表团赴西藏参加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的演出,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珠穆朗玛优秀演员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颁奖,被文化部记功一次。1986年,林嘉庆在荣获奥斯卡音乐金像奖的影片《末代皇帝》中担任琵琶独奏并饰演宫廷乐师。1996年在香港第二届神州艺术节上荣获“第二届香港神州艺术节奖”。录制有《琵琶三十课》、《林嘉庆琵独奏音乐专辑》等音像资料。2005年林嘉庆被聘为《数字环绕声音画光碟---向2008年奥运会奉献的中国音像出版物精品工程》标样编委会委员,参加了为我国5.1声道的国家标样的录制,得到了各方专家们的高度赞赏和肯定。他还经常参加我国国家级的外事接待演出任务,宣扬中国的音乐文化、受到各国国家元首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赞扬。近年来他积极参加有关部门主办的每年百余场的巡回义演,还曾赴新加坡、日本、台湾和香港等地演出和讲学。为弘扬和普及民族音乐作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