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林先生住在我家的日子
我在1956年进入总政歌舞团之前跟林先生只学了不到两年,主要是练习基本功,练习曲。浦东派的大套曲子包括: 《十面埋伏》 《霸王卸甲》 《武林逸韵》等,都是我根据“养正轩”的油印本自己练习的。1977年林先生住在我家期间,先生对我所练过的曲子一个一个地给我纠正错误,说明要领,并都给我做了示范演奏,使我对浦东派琵琶的理解和演奏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一天先生突然问我想不想学《海青拿天鹅》 ,我说我能行吗?先生说有什么不行,只要你肯下功夫练,当然要弹好是不容易的。我当时又是激动又是高兴,林先生肯把他的绝活教我,这真是我求之不得的。先生还对我讲,练曲子就是练功夫,功夫这东西看不到,但是能感觉到,一个曲子乃至一种技巧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无数次反复地练习就能练出真功夫来。你手上有了真功夫,那你活到八十岁就能弹到八十岁,你活到九十多岁路走不动了,但是你的孙儿孙女把琵琶拿到你手里,你照样能弹(同样的理论我的三弦老师白凤岩先生也给我讲过) 。林先生八十多岁还到香港演奏《霸王卸甲》 ,还有白凤岩先生的弟弟,战友歌舞团的白凤霖先生,今年九十三岁了,我们去看望他时,他照样能熟练的演奏大三弦和琵琶。先生还说,为什么有些人弹到五十多岁就不能弹了呢?一般来说有两个原因,一是方法不对,二是功夫不到家,手上没功夫。
林先生是一位天才,但他更是一位勤奋刻苦的艺术耕耘者。在我家期间先生一天的生活就是练琴、看书、看报和埋案写作。他住在我家期间正是他在写琵琶教学法大纲的时期,他的生活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
思索: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
先生在《琵琶名曲十八首》的处理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其中有一半是传统曲目,一半是改编和移植的民间曲子。先生对传统曲目没有做删改,只是在太长的曲子中稍加删节,减少一些重复的段落,有的乐句看是增加了几个音符,那只是把老先生在演奏时即兴的东西记录了下来,我问过先生为什么谱子中的音符会有大字小字之分?因为原谱上没有。其它一半曲目可以说是先生用浦东派的特点来改编和移植的,这就是先生发扬和充实了浦东派的琵琶艺术。对传统曲目的随意删改是对传统的破坏,既不尊重前辈,也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负责。“四人帮”时期于会咏把《十面埋伏》改得面目全非,这是对文化遗产极不严肃的态度,是对传统的破坏。为此,先生十分不满,和刘德海还闹过一场误会。先生没做调查研究就在琵琶会刊上说刘德海伙同“四人帮”篡改《十面埋伏》 ,刘德海感到很委屈,后来我通过李光祖问清真相,原来是汤良兴和于会咏一起改的谱子,让刘德海弹的,我和先生说明了情况,误会也消除了。我认为目前汪派李庭松先生的《十面埋伏》和浦东派的《十面埋伏》都非常好,希望各位同仁能一起来摒弃于会咏的这个版本,如果刘德海先生凭他的影响力能一起来摒弃它的活,那就容易得多了。
我认为对待传统应该保守一些,切不可将传统曲目随意删改而成了个人的流派,明明是传统的曲目,却标上了某某人演奏谱。现在一提保守一般都是带有贬义的,其实保守也有正面的意义。“保”是保持传统的原汁原味;“守”是守住祖宗的文化遗产。拿着先辈传给我们的传统乐曲,经过自己的随意删改,然后书上自己的名字,大家想想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如果我们能守住祖宗传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原封不动地一代代传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传统古曲,这就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各种流派都应保持下去才有生命力。
新闻链接
日前,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纪念林石城诞辰90周年”研讨会在京召开。林石城(1922—2005)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浦东派琵琶大师,新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奠基人,杰出的民族音乐教育家、理论家、琵琶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研究会会长。林石城幼习器乐,广泛涉猎二胡、三弦、琵琶、扬琴、京胡、笛子、洞箫、笙等。1942年拜浦东派大家沈浩初为师,专攻琵琶。在半个多世纪教学生涯中,他整理曲目,规范技艺,创立民族音乐的现代教学体系,精心培育后学,他编著的教材与曲谱有《琵琶教材》 (1958) 、 《琵琶曲谱》 (1959) 、《江南丝竹名曲合奏总谱》 (1998)等20余种。他先后培养出叶绪然、刘德海、李国魂等一大批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是深受海内外琵琶音乐界敬仰的一代宗师。(本文作者为李国魂 琵琶、三弦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