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后,经热心的亲戚牵线搭桥姜凤山又到“京城文林社”学习,这一学就是四年,后来"文林社"因经营不善散伙了,原班人马并入“富连成科班”。这会科班的领班人偏巧再次让学黑头已有一定水准的他再次改攻青衣、花旦这一姜凤山本不喜欢的行当,但心仪黑头、花脸角色的姜凤山还是没有遵从,于是不得已又来到了另外一家戏班子“福庆社”搭班唱戏。在此之际,姜通过梨园界有绰号“活张飞”之美誉的梨园前辈侯喜瑞的入室弟子关洪斌大力引荐给侯老学习净行,后姜凤山还拜京剧名家张鑫奎为师专攻为武花脸,这一学又是3个年头,从艺方式为边学边演,业内人士称之“代艺演戏”。光阴至1933年时,学艺坎坷的他却因祸不单行差点被黑心戏班子的班主给卖掉,紧急关头多亏梅兰芳先生果断地和“北平梨园工会”出面打点不少的钱财,才算平息这件另姜凤山一生都明心刻骨的大事。之后迫于生计的姜还在名旦尚小云创立的“荣春社”与净行前辈雷喜福挑班的戏班子里连袂搭班唱戏,如与雷振东、时慧宝等人连手上演(捉放曹)、(闹江州)、(战宛城)和其他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
姜凤山不足20岁的时候,经朋友沈子厚帮忙得以结识了梅兰芳的姨夫徐兰沅先生(当时他是梅先生的第一位琴师)的入室高足杜奎三为师。初次见面杜就问姜:“能吃苦吗?会吹唢呐、笛子、笙,还会弹月琴吗?……”。姜凤山有些腼腆的低声答道:“这几样儿乐器都会点儿,不过还不太熟。”“行,那就捡你会吹会弹的先来一段,让我听听”,杜奎三说。姜凤山听罢,顺手摘下墙壁上挂着的月琴,演走了一段“徐策跑城”那段儿高拨子。杜奎三一则边品着杯中的茉莉花茶,一边用手指轻敲桌面打拍子支着耳朵细听,末了杜奎三一拍大腿说:“行,是块当琴师的料,这徒弟我收下了……”。这样姜凤山就与梅家牵上线了,至今姜老爷子说起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仍有一种深深地回味感。“我们学操琴那年头,讲横的、竖的都得会(横的指笛子,竖的指京胡、月琴等),哪像现在会一种玩艺儿就齐活”。
拜杜奎三为师后,姜凤山由于嗓子原因在梨园界大多以操琴为主,中间因某出戏个别角儿生病,为救场临时唱戏客串一下,也属偶然所为。像随四大须生之一马连良创立的扶风社戏班子到东北沈阳、长春等地演出,不仅阵容强大且演出时间长达两年左右。姜凤山作为乐队中操京二胡、京胡的琴师在此先后为马老板主演的剧目《四进士》、《借东风》、《空城计》伴奏。有时又为其他名角儿如著名老生谭富英、李世芳、宋德珠等人表演的剧目中操琴一显身手。
自七岁开始学戏。曾拜李福庆为师,后又拜侯喜瑞之高徒关鸿斌、张鑫奎为师攻文武花脸并兼学操琴。1933年加入文林社科班带艺演戏,同时兼搭雷喜福及孙毓堃、刘宗杨、程永龙等班社轮流演出有十年之久,后因嗓音失声于1942年正式拜徐兰沅之得意门生杜奎三为师改学京剧乐队,曾为鲜蕊芳宋德珠、尚小云、谭富英、叶盛兰、言慧珠、杜近芳、童芷苓、毛世来、赵燕侠等演员伴奏。1945年拜律佩芳为师攻青衣并演出《霸王别姬》、《大探二》等剧。1950年正式参加梅兰芳剧团,为梅兰芳先生及其子女梅葆玖,梅葆玥和为其配演的谭派老生王琴生等演员伴奏。1953年抗美援朝时,随以梅兰芳为首的中国京剧院、上海京剧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此后至1958年其间多次随剧团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慰问及访问演出。1959年应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建国十周年献礼排练《穆桂英挂帅》担任该剧本的唱腔设计,该剧在演出时曾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和高度评价。20世纪60年代期间除担任梅葆玖、梅葆玥的操琴外,还为马连良、张君秋伴奏,同时担任现代戏如《洪湖赤卫队》、《红嫂》等的唱腔设计。粉碎“四人帮”后,为了振兴传统京剧于1979年应杜近芳的邀请重新排演并上演《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20世纪80年代初多次随剧团出访香港、日本、丹麦、新加坡、台湾等地巡回演出,受到当地华人及外国友人的热烈欢迎。
退休后,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为京剧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将自己的艺术无保留地传授给大批青年演员,同时应国内外京剧爱好者的要求为他们讲解说戏,并应邀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曾在1992年被聘为北京戏曲学校高级艺术指导,1994年被聘为泰州市梅兰芳杯业余戏剧大奖赛评委,1995年被聘为北京市梅兰芳基金会理事,1996年被聘为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青年剧团艺术指导,1996年被聘为海峡两岸五大戏院蓝岛杯大奖赛组委。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