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歌演唱代表性人物卢桂芳
录入时间:2012/2/22 9:46: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卢桂芳与温州市歌舞团
卢桂芳从市歌舞团筹建开始,就是团里的人了。那时还不叫歌舞团,叫文工团,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末(我那时也在团里呆过一段)。桂芳当时是团里的歌唱演员。记忆中,除桂芳外,唱女声的还有诸葛丹妮、陈小珍、吕循春等10多个。男女舞蹈演员也有一群,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陈建华,一身的舞蹈气质,身段婀娜而有韵味,领舞的必是她。团里排了好多台歌舞节目,记得其中有《荷花舞》、《孔雀舞》等,还有歌舞剧《货郎与小姐》,很受欢迎。除了排歌舞,也排话剧,如《于无声处》、《白卷先生》、《雷雨》、《秋海棠》等,多半是配合当时的政治宣传。后来排了张思聪先生编剧的《光明行》,在全省巡演,场场爆满,还拍成了电影(《何处不风流》)。不容易啊。
卢桂芳一直没离开过歌舞团,她的命运与歌舞团连得很紧。曾有一段不短的时间,歌舞团处在瘫痪状态,好多演员另谋职业,但桂芳始终坚定不移,她舍不得抛下这个伴随自己成长的“家”。1995年,她受命接手歌舞团领导工作时,歌舞团一无场地、二无经费、三无演员,是个烂摊子。但她义不容辞,她觉得有责任来创这个二次业。再者,她是过来人,又熟悉业务,她相信自己能重新撑起这个坍塌的“家”。
果然,没过几年,她就把这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事业发达,人丁兴旺。虽茹苦含辛,却意义深远,值得。对歌舞团今天的盛势,知情者无不赞叹。连我平时上班路经歌舞团时,也会情不自禁看一眼外墙上“温州市歌舞团”的金字招牌,对今昔的对比不无感怀。是啊,如今的这个歌舞团,已是浙江省四大专业艺术团体之一,人才济济,节目精湛。让人刮目的一批舞蹈,特色鲜明,美轮美奂:那《看三月》,那《喊山的山哈娘》,形象地演绎了畲乡的风情;那《巷雨悠悠》,俨然一幅淋漓的水墨江南(今年“春晚”的《小城巷雨》,很像是《巷雨悠悠》的翻版);更有那如诗一般的《瓯越情韵》,简直让我们如痴如醉,永生难忘……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瓯越大地上的舞蹈精灵们,不仅把优美的江南舞姿跳到了省城京城,跳到了香港,还跳到了法国等国际舞台,把歌舞之乡的美誉向世界传扬,被誉为“远方飘来的彩虹”。舞如此,歌也一样,郑立青、董亮、曹颢、王鸿丽、曾春风、张海波,这班后起之秀,个个歌喉美妙,余音绕梁。更难得的是,团里的两位副团长,一位是笛子演奏家谢益新,一位是主任舞台技师王剑,加上著名青年编导张德华,都能同舟共济,凝聚成一股核心力量。有这样的领导集体,难怪歌舞团会有如此飞速的发展。
卢桂芳把歌舞团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的模样,而歌舞团这个平台,也把卢桂芳从当年的一名普通教师,造就为著名的歌唱家。这是个难得的双赢结果。是的,卢桂芳在领导歌舞团走向成功的同时,很注重自身的提高,更没有放弃歌唱的念头。因为,成为歌唱家本来就是她从小就有的梦想,而后来走上领导岗位,也是命运使然。虽然她一路走来顺着这个自然,但她并没有迷失既定的方向。从演唱《对鸟》获得全国民歌精英赛优秀奖,到亚太地区原生态唱法一等奖,到世界之春中国优秀民歌银奖,到2001年的丹桂情韵卢桂芳独唱音乐会,及至出版个人音乐专辑,都证明她无时不在努力攀登声乐高峰。让我不可想象的是,一个整天牵挂歌舞团兴衰,被行政事务纠缠的女人,竟还能在声乐上有如此的成就。难怪她能坐上市音协的头把交椅,引领风骚。她是一个成功的女人,更是一个美妙的歌者。(编辑/石磊)